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建筑专业 > 中国古代建筑者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者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4-07-10 03:16:05 来源:网友投稿

(一)善择基址

  无论城镇、村落、第宅、祠宁,都通过“卜宅”、“相地”来对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环境容量等方面进行勘查,究其利弊而后作出抉择。

(二)因地制宜

  即随地势高下、基址广狭以及河流、山丘、道路的形势,随宜布置建筑与村落城镇。因此我国山地多错落有致的村落佳作,水乡饶面水临流的民居妙品,而佛道名山则有无数依山就势建筑群的神来之笔。

(三)整治环境

  即对环境的不足之处作补充与调整,以保障居住者的生活质量。如开池引流、修堤筑堰、植林造桥、兴建楼馆,以满足供水、排水、交通、防卫、消防、祭祀、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人们对环境不是完全被动的因顺,而要作适当加工。

(四)心理补偿

  除了上述环境整治外,还采用文学的和风水的手段进行补偿。例如许多村镇城市都有“八景”、“十二景”、“二十景”……,每景都冠有诗情画意的名称,并用各种匾联、题刻和诗文加以颂扬,以增强本乡本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又如人们受趋吉避凶心理的驱使,听任风水师的摆布,或确定房屋、道路的布置方式,或添置“泰山石敢当”碑和八卦镜之类的镇物,以求化解凶患。这一雅一俗的两种举措,都是为了满足心理平衡的需求。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