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建筑专业 > 下列不符合《防震减灾法》规定的是()。

下列不符合《防震减灾法》规定的是()。

发表时间:2024-07-22 14:40:25 来源:网友投稿

下列不符合《防震减灾法》规定的是()。

A 、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B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C 、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应当列入地震灾区的重建规划

D 、根据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应由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D】

根据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防震减灾知识试题

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是我国整个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是联系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平台。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防震减灾知识试题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防震减灾知识试题

1、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有(ABCD)。

A、震级 B、震中距 C、震源深度 D、地质构造

2、在近年来发生的地震灾害中,被摧毁的房屋中属于豆腐渣工程的屡见不鲜,主要原因有:(ABC)。

A、不按标准施工 B、偷工减料 C、局部构件抗震能力不足

3、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地震带是( ABC )。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欧亚地震带 C、(大洋)海岭地震带 D、台湾地震带

4、下列哪些属于家庭防震准备:( ABCD)。

A、制定家庭防震计划 B、合理放置家具、物品

C、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D、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5、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除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外,还有( ABCD)。

A、建筑物抗震性能 B、地区人口密度 C、经济发展程度 D、社会文明程度等。

6、下列那些情况属于地震谣言:( ABCD)。

A、不是政府正式向社会发布的地震预报

B、把地震将要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说得非常精确

C、说国外"××专家"、"××报纸"、"××电台"已预报了我国要发生地震

D、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震谣传

7、地震次生灾害包括 ( ABD)。

A、火灾 B、煤气泄漏 C、房屋倒塌 D、水灾

8、震后救人的原则是( ABC )。

A、先救医务人员 B、先救容易救的人 C、先救近后救远

9、下列哪些工程属于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ABCD )。

A、核电站、核反应堆、核供热装置、核废料处理工程

B、易燃、易爆、易腐蚀、易污染物质的大中型实验、检验和仓储等工程

C、研究、中试生产和存放剧毒生物制品和天然人工细菌与病毒(如鼠疫、霍乱、非典等)建筑

D、大中型炼油、化工及石油化工、化纤等工程

10、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 ABC )。

A、地壳变形 B、地下水异常变化 C、动物异常

11、住房均要进行抗震设防,因此购买房屋时,应当了解所购房屋( ABCD ) 。

A、是否达到的抗震设防要求 B、是否有抗震设计管理部门审查意见 C、竣工验收情况 D、是否有活断层通过

12、我国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是( ABC )。

A、 地震监测预报 B、 震灾预防 C、紧急救援 D、台网建设

13、抗震救灾精神是(ABD)

A、万众一心、同舟共济 B、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C、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4、地震动小区划包括哪些?(AB)

A、地震动小区划 B、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C、地震断层小区划

15、农村抗震安居工程结构类型:(ABC)。

A、砖木结构 B、砖混结构C、土木结构 D、钢筋混泥土

16、地震灾害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诱发灾害,下列哪些属诱发灾害 ?(ABC)

A、人的心理创伤 B、社会动乱 C、 瘟疫 D、泥石流

17、地震发生时你在户外如何避震? (ABD)

A、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B、避开高大建筑物

C、迅速返回室内 D、避开过街桥、立交桥

18、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 (BC)

A、切断水源B、切断燃气源C、切断电源D、关好门窗。

19、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监测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将地震监测信息及时报送所在地(ABC)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

A、省人民政府 B、自治区人民政府

C、直辖市人民政府 D、县人民政府

20、以下哪些属于汕头市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ABC)

A、时代广场 B、濠江双泉公园

C、澄海人民公园 D、中山公园

21、地震发生时你在户外如何避震(ABD )

A、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B、避开高大建筑物

C、抱住电线杆D、避开过街桥、立交桥

22、按地震发生的原因可分为( AC )两大类型。

A、人工地震 B、构造地震 C、天然地震 D、诱发地震

23、天然地震按其不同成因大致可分为哪几类?(ACD)

A、构造地震 B、人工地震 C、火山地震 D、陷落地震

24、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埋住,以下哪些 措施 能减少你的伤害? (AD)

A、不要害怕,保持镇定B、大声呼喊直到有人回答

C、用力挣扎,努力摆脱困境D、节省体力,等人救助。

25、下列有哪些是属于地震引起的场地震害类型?(ABCD)

A、砂土液化 B、软土震陷 C、基岩崩塌 D、土体边坡的不稳定

26、地震的突发性很强,往往使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因此家庭在平时要准备一个防震包,以解震后的燃眉之急,防震包所装物品数量不能太多,以方便携带。一般必须存放的物品应该有:(ABD)

A、食品 B、水 C、日常生活用品 D、急救药物。

27、地震发生后,如果你平安无事,以下哪些措施是正确的?(ABCD)

A、打开收音机,收听抗震指挥部的消息,遵照统一指挥和安排去做

B、尽快离开倒塌或危险的建筑物,到空地上去

C、不要使用煤气、火柴,以免引起火灾

D、看看亲人是否安全,如果知道有人被埋或受伤,马上找人来救助。

28、地震发生时,高速行驶的车辆该怎样做才对?(BD)

A、司机要紧急刹车

B、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

C、行李架上的东西可不用管它

D、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身体尽量靠在前坐的椅垫上,两手护住头部作好防御姿势。

29、地壳的不断运动是孕育地震的温床。在这个孕育过程中,震源及其附近的物质会发生一系列的(ABCD)等方面的异常变化,这就是地震的"前兆"现象。

A、物理 B、化学 C、生物 D、气象

30、目前的地震预报是综合预报,是在综合分析研究地震活动,在( ABCD )等方面的异常变化,做出的预报。

A、电磁 B、重力 C、地壳形变D、地下水动态

31、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指大型的( ABCD )等,这些设施的地震破坏,危害性大,损失严重,有时会造成城市功能的瘫痪,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要求对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提高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

A、水电站 B、核电站 C、通信 D、交通及供水供电

32、地震预报包括( ABCD )。

A、长期预报B、中期预报C、短期预报D、临震预报

33、地震直接灾害除造成建筑物破坏外,不会引起(ABCD)

A、山崩、滑坡 B、地裂、地陷 C、喷沙、冒水 D、海啸

34、在选择建筑物的地基时,应避开以下地方(ABCDE)

A、松软的土地 B、地下水位较浅的地方

C、山坡或山脚 D、活断层通过的部位及附近

E、古河道、旧池塘或沙滩及其填充地带上

35、按对地震活动的过程性特征的定性表述划分类型,一般可分为(ABCD)。

A、孤立型 B、双震型 C、震群型 D、主震-余震型

36、活断层探测的 方法 主要包括哪些?(ABCD)

A、槽探 B、钻探 C、遥感 D、物探

37、地震灾情上报内容包括(ABCD)

A、人口影响 B、经济影响 C、社会影响 D、环境影响

38、根据地震序列的能量分布、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差等,可将地震序列划分为(ABC)三类。

A、主震-余震型 B、震群型

C、孤立型 D、多震型

39、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其特点是( ABCD )。

A、频度高 B、分布广

C、强度大 D、震源浅

40、地震时由于能量突然释放,地壳突然破裂所形成的断层,称为地震断层。通常断层活动分为(ABC)

A、正断层 B、逆断层 C走滑断层

41、震级是由地震波最大振幅经过计算求出的,按照作为计算依据的地震波形的不同,将震级种类分为(ABC ),不同的震级标度可通过一定的 经验 公式互换。

A、体波震级 B、面波震级 C、里氏震级 D、矩震级

42、对某一地区地震活动的未来状态,包括未来地震的发生(ABD)范围进行估计和推测,称为地震预测。

A、时域

B、地域

C、灾情

D、强度

43、由地震灾害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 ACD )等,称为诱发灾害。

A、瘟疫

B、毒气泄漏与扩散

C、社会动乱

D、人的心理创伤

44、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 教育 ,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 BCD )的能力。

A、重建 B、自救

C、互救 D、防灾

45、地震成灾的程度既取决于地震本身的大小,还与( ABD )等条件有很大关系。

A、震区场地

B、各类工程结构

C、防震减灾政策

D、人口密度

46、新建工程结构必须按照抗震设计规范来进行抗震设计,否则,地震时有可能会遭到破坏。如( ABD )等。

A、有的建筑物在设计时底层隔墙过少、空间过大

B、有的多层砖房没按要求加圈梁、构造柱

C、有的没有用新的建筑材料

D、有的没按限定高度设计

47、地震预报的一般含义是对未来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地震预报程序由( ABC )等步骤组成。

A、地震预报意见的形成

B、地震预报意见的评审

C、地震预报的发布

D、地震预报的传播

48、地方地震工作基本任务是(ABD)

A、监测预报 B、科普宣传

C、政策制定 D、震害防御

49、从唐山等震区人们的感受来看,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其间会发生一些预警现象,如( ABC )等。

A、地面的颠动

B、地声

C、地光

D、房屋的水平晃动

50、下面哪些地震震级超过8级(包括8级)的地震:( AD)。

A、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地震

B、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

C、1976年07月28日唐山地震

D、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

51、20世纪发生在城市的重大地震有:( ABD)。

A、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8.2级地震

B、1976年7月28日中国唐山7.6级地震

C、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8.1级地震

D、1988年12月7日亚美尼亚7.0级地震

52、环太平洋地震带:即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 ABC )。这个地震带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A、南美洲的智利、秘鲁

B、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

C、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

D、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53、欧亚地震带从欧洲地中海经希腊、土耳其、中国的西藏、云南延伸到太平洋,也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个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 BCD )三大洲,占全球地震的15%左右。

A、澳洲

B、欧洲

C、亚洲

D、非洲

54、海岭地震带分布在( ABD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北冰洋

D、印度洋

55、上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 BD )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A、江西

B、贵州、浙江两省

C、上海

D、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56、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以来,参加了( ABCD )等国家地震的国际救援行动?

A、伊朗

B、巴基斯坦

C、阿尔及利亚

D、海地

5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为了抢险救灾并维护社会秩序,国务院或者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地震灾区实行下列哪些紧急应急措施?( ACD )

A、交通管制

B、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C、对食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统一发放和分配

D、临时征用房屋、运输工具和通信设备等

58、下列哪几项是属于“次生灾害源”?( AB )

A、水坝、堤岸

B、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贮存设施

C、体育场馆

D、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

59、在野外避震时,( ABCD )

A、不要在山脚下,陡崖边停留

B、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C、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沟坎下,保护好头部

D、避开水边的危险环境

60、怎样防止家具物品震时倾倒或坠落?( ABC )

A、把悬挂的物品拿下来或设法固定住

B、高大家具要固定,顶上不要放重物

C、组合家具要连接,固定在墙上或地上

D、使用带轮子的家具,地震时可滑移

61、常用防震减灾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有( ABC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B、《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C、《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

D、《广东省防震减灾条例》

62、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战略要求是( ABC )

A、突出重点、全面防御

B、健全体系、强化管理

C、社会参与、共同抵御

D、服从指挥,听从安排

63、避震应采取的姿势(AC)

A、蹲下或坐下

B、站立

C、趴下

D、侧卧

64、地震时应该避开下列哪些建筑物( ABD )

A、楼房

B、过街桥

C、垃圾箱

D、高烟囱、水塔

65、“三网一员”是指(ABCD)

A、地震宏观测报网

B、地震灾情速报网

C、地震知识宣传网

D、防震减灾助理员

66、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要职能( ABCD )

A、决策

B、组织

C、指挥

D、协调

67、地震观测仪器分为(AB)两类

A、地震仪

B、前兆仪器

C、形变仪

D、磁通门

68、影响震时房屋破坏程度的因素有(ABCD)

A、地震本身

B、房屋质量

C、房屋的结构

D、场地条件

69、下列哪些学校是汕头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ABC )

地震防范措施

主要有三方面措施:

一是地震部门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报;

二是各级政府视情启动应急预案;

三是广大群众要做好防震避震的准备。

地震预防的法律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三十四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负责审定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第三十五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质量负责。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第三十六条 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

第三十七条 国家鼓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地震小区划图。地震小区划图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审定。

第三十八条 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的全过程负责。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并对抗震设计的质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准确性负责。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负责。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选用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

第三十九条 已经建成的下列建设工程,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者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一)重大建设工程;

(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三)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建设工程;

(四)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

(五)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建设工程。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推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经济适用、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培训相关技术人员,建设示范工程,逐步提高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

国家对需要抗震设防的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给予必要支持。

第四十一条 城乡规划应当根据地震应急避难的需要,合理确定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十二条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在本级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中安排抗震救灾资金、物资。

第四十三条 国家鼓励、支持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经济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第四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加强对本单位人员的地震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开展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学校应当进行地震应急知识教育,组织开展必要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地震灾害预防和应急、自救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指导、协助、督促有关单位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地震应急救援演练等工作。

第四十五条 国家发展有财政支持的地震灾害保险事业,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

扩展资料:

违法地震防范法律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八十二条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

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法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八十三条 未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八十四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的;

(二)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

(三)破坏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

单位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八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未按照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八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活动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监测成果和监测设施,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外国人有前款规定行为的,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还应当依照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律的规定缩短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停留的期限或者取消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居留的资格;情节严重的,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第八十七条 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八条 违反本法规定,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或者在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扰乱社会秩序,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八十九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迟报、谎报、瞒报地震震情、灾情等信息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九十条 侵占、截留、挪用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或者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资金、物资的,由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责令改正,追回被侵占、截留、挪用的资金、物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九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