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建筑专业 > 精密工程测量中相对精度一般要高于()。

精密工程测量中相对精度一般要高于()。

发表时间:2024-07-22 15:15:05 来源:网友投稿

精密工程测量中相对精度一般要高于()。

A 、10-4

B 、10-5

C 、10-7

D 、10-8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B】

精密工程测量是指采用的设备和仪器,其绝对精度达到毫米量级,相对精度 达到10-5量级的精确定位和变形监测等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为什么说大型特种精密工程建设是工程测量学发展的动力?

精密工程测量的最大特点是要求的测量精度很高。精度这一概念包含的意义很广,分相对精度和绝对精度。相对精度又有两种,一种是一个观测量的精度与该观测量的比值,比值越小,相对精度越高,如边长的相对精度。

但比值与观测量及其精度这两个量都有关,同样是1∶1000000,观测量是10m和是10km时,精度分别为0.01mm和10mm,故有可比性较差的缺点;

另一种是一点相对于另一点,特别是邻近点的精度,这种相对精度与基准无关,便于比较,但是各种组合太多,如有100个点,每一个点就有99个这样的相对精度。绝对精度也有两种,一是指一个观测量相对于其真值的精度,这一精度指标应用最多。

由于真值难求,通常用其最或是值代替。但这一绝对精度指标也有弊病,有时,它也与观测量的大小有关,如长度观测量。另一种是指一点相对于基准点的精度,该精度与基准有关,并且只能在相同基准下比较。

扩展资料

工程测量学在以下方面将得到显著发展:

1、测量机器人将作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影像、图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大型工程建设中,将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工程与水文地质以及土木建筑等学科相结合,解决工程建设中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监测、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

3、工程测量将从土木工程测量、3维工业测量扩展到人体科学测量,如人体各器官或部位的显微测量和显微图像处理 ;

4、多传感器的混合测量系统将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GPS接收机与电子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集成,可在大区域乃至国家范围内进行无控制网的各种测量工作。

5、GPS、GIS技术将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在勘测、设计、 施工 管理一体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6、大型和复杂 结构 建筑、设备的3维测量、几何重构以及质量控制将是工程测量学发展的一个特点。

7、数据处理中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分析和辨识将成为工程测量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程测量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精密工程测量

测量工作对精度的要求是什么

施工测量以满足高精度要求,应使用经过校准的测量仪测量智和工具工作,测量操作规程应符合当地,“第一次整个控制细节”的一般原理,计算和现场测量在业界应该小心操作,注意检查,在出错的情况下,测量方法和精度应符合测量标准和施工规范的要求。

对于类似的建筑物和结构,在测量整个建筑物和结构的主轴时,为了确定其与其他地物的位置关系,对其测量精度的要求可以比较低。

测量建筑物和结构的内部关联轴线,并在构件安装放样时,对精度要求相对较高;对于建筑物和构造物的变形观测,需要较高的精度才能检测到位置和高程的微小变化。施工放样对精度的要求是一致的。

扩展资料:

1、项目精度对项目施工质量的影响

测量放样精度关系到基础施工质量。在进行工程施工之前,首先要将施工图上的建筑轴线抬高到现场,并测量其高度,为下一步的施工提供依据。这个阶段的测量非常重要,测量精度也非常高,因为它关系到整个施工的质量。

在基础施工阶段,主要测量内容包括:桩位放样、桩头断桩后桩顶标高测量、土方开挖过程中基底标高控制、承台轴线和底板轴线、标高测量,包括垫层和底板混凝土表面标高控制。

桩的回报是关键基础施工阶段的工作,如桩位置偏差超过规范要求,严重时将导致无效,必须采取灌注桩或其他措施,这些已经改变了原力的承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为整个主体结构的压力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立安全质量隐患,也延误了工期。

桩顶破断后的桩顶标高控制也非常重要。如果桩头过高,则应提高桩帽加固,这将导致桩帽加固保护层的底部大于顶部,严重时还会暴露桩帽顶部。

2、提高工程精度

建立高精度的测量头控制基准,加密控制点的精度应符合规范的要求,驻扎的位置应合理,数量应满足现场回报的要求,设置明显的定向点检查后应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向,定期检查调查,控制点是否有偏差,及时更新数据结果应当予以纠正。

加大计量器具的成本投资,采用先进的计量器具,使计量器具的精度和数量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做好计量器具的定期检测工作。提高测量技术人员的素质。反复检查测量和解雇结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选择有利于观测的时间和天气,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减少或抵消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为测量和放样提供良好的测量环境,最终保证测量和放样结果的准确性。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