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古罗马时期城市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下列关于古罗马时期城市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古罗马城市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B 、古罗马城市以广场、凯旋门和纪功柱等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C 、古罗马城市中散布着大量的公共浴池和斗兽场
D 、罗马帝国时建设的营寨城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中间为十字形街道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A】
古希腊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
古罗马的城市是以()为核心构成的
古罗马的城市是以城市广场为核心构成的。
罗马古城是古罗马的都城,位于今意大利首都罗马城内。得名于传说中的建城者罗慕洛。文艺复兴以后备受西方学术界重视,研究、整理、发掘工作一直持续。虽然大部分遗址已埋在现罗马街区下,但遗址中心的罗马广场及其周围一带已辟为国家公园,可供游人观赏。
罗马古城包括帕拉蒂诺、卡皮托利、埃斯奎利诺等七个山丘,史称七丘之城。南北长约6200米,东西宽约3500米,城墙跨河依山曲折起伏,整体呈不规则状,像一只蹲伏的雄狮。
罗马城位于地中海中部亚平宁半岛的拉丁平原上。拉丁平原上有条台伯河,罗马城就在台伯河左岸的小山上,距海岸约百余千米,在早期铁器时代已形成农业村落。后有拉丁人的一支来此建立据点,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遂建立城市。
当时为公元前7世纪,比神话传说中罗慕洛建城的时间稍晚。城市建立罗马国家亦告形成,先后经历共和国和帝国两时期。
从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罗马已由一小城邦而统一意大利全境。后又征服地中海西部和东部广大地区,拥有今西班牙、法国、希腊、叙利亚、埃及和北非各地,建成古代最大的奴隶制帝国。
直到公元476年罗马帝国才告结束。在此近千年间,罗马城一直是地中海地区的大城市,最繁盛时人口逾百万,为古代世界最大的都城。
罗马城的交通有多发达呢?为何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一、“条条大路通罗马”,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古罗马交通网络
古罗马帝国疆域庞大,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统治者为了将相隔遥远的行政区域连接起来,古罗马人设计建造了发达的交通网络来实现这一目标。
谚语中所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便源自于古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完备的水陆交通道路。
【罗马帝国疆域图】
水路上吸纳了古希腊文化的罗马帝国,格外重视海上交通,他们倚仗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造船技术,古罗马帝国用帆船建设起了便利的水上交通之路。在古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数百年间,他们一直控制着地中海一带的水路交通要道。
陆路上古罗马帝国将疆域分作元老院行省、皇帝行省、地方行省三大类,再围绕着它们“在各省建造帝国大道”,以此达到贯通全国的目的。
【注,元老院行省、皇帝行省、地方行省,是指职权归属于某一方管理,而非指罗马帝国管理的行省只有三个,实际上三大划分标准下包含几十个行省。】在古罗马鼎盛时期,曾修建了80000公里长的帝国大道,通过这些道路可以从罗马到英国、非洲、阿拉伯、近东在内的大部分区域。
【古罗马帝国交通网】
如此完备的交通网,古罗马人是如何修建的?它在罗马人的日常生活中又能发挥哪些作用呢?
二、古罗马完备的交通建设:因地制宜调整修路方案,还有交通法维持秩序
公元107年,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在击败东欧军队后,为了庆祝本次胜利,他在罗马竞技场举办了盛大的斗兽大会,本次活动上场的动物包括狮子、大象等在内的10000头主要来自非洲的野兽。
罗马竞技场又叫罗马斗兽场、弗拉维圆形剧场,它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它曾是古罗马帝国的公民、贵族们观看角斗士决斗、斗兽的场所。
选用非洲的野兽,一方面是为了体现罗马皇帝君临天下的威仪,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非洲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能够满足罗马斗兽场竞技所需。
在1900多年前没有机械化运输工具的前提下,罗马人要想完成这样的运输任务,需要构造出一条庞大的交通运输网,它包括交通工具设计、道路建设以及维持交通秩序必备的交通法。
【罗马斗兽场】
古罗马人常用的交通工具:骡子、驴子、马车、牛车、帆船构建起的交通网
在古罗马时期,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各种牲畜拉的车,还有单桅帆船。
由于疆域太过广阔,古罗马帝国各个行省的地形、气候环境都不一样,所以面对不同的境况,罗马人选择的交通工具也不一样。
例如欧洲平原地势平坦,往来于欧洲的商队通常会选择马匹作为出行首选;打算前往南部行省、东部行省的商队考虑到当地常年干旱少雨,中间地带还有很大一片沙漠地带,他们便会选择以骆驼驮物;而两个相邻行省的商队在进行大宗贸易时,骡子、驴子这种耐力比马更好的牲畜,会更受商人的青睐。
【在戈壁滩中行走的商队】
古罗马人在海上航行方面,能够制造出当时欧洲大陆最先进的桨帆船,这种帆船是在古希腊人帆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高科技”产品。
桨帆船两端翘起,单桅上挂方帆,船的前后两端挂着三角小帆,船的两侧还有巨大的船桨,要想让这种船行驶起来,需要众多桨手一起划动船桨才行。
【古罗马战船】
古罗马的商船约有30到55米的长度,它们往来于埃及尼罗河、古希腊、印度等地之间,每次出行都会带回成百上千吨的货物。
商人们会将古希腊的橄榄油、葡萄酒带到波斯去换取地毯、宝石,或者前往印度交易当地的香料、动物,尼罗河的谷物、大理石、花岗岩、铁、铜等物资,也是罗马帝国需求的产品。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犯罪,地中海一带时常有海盗出没,企图通过洗劫罗马人的商船,获取财富。为了维护海上贸易,罗马人的海军还会在海上巡视、清剿海盗。
【巡视海域】
经久耐用的罗马道路:土质松软的地方选择木板路面、多雨地带选择拱形设计
罗马人不光爱修路,他们在这方面还累积出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根据地质环境的不同,做出调整,修建不同类型的道路。
在土质疏松的区域或者沼泽地带上,罗马人会在地面下打上木桩,然后在上面铺上木板,再撒上一层碎石子做路面,以此增加地面的承重力,避免人走在道路上出现脚陷入泥地拔不出来的状况。
在多雨地区罗马人会抬高道路的地基,使道路略微高于周围的地面,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拱形模样,然后再在道路两边修建排水沟。这样一来一到下雨天,雨水便会顺着排水沟流走,雨水对路面的破坏就会降低,道路也能使用得更长久。
不过罗马人所修建的道路中,一种混合材质修建的帝国大道最为耐用。这种大道是用沙土、碎石块,加上一种类似水泥的材质混合在一起,修建的厚达1.5米的高速公路。
【拱形路面,仅供参考】
罗马人的交通法
古罗马商业繁荣,各种类型的“货车”(骡子)、“客车”(马匹)往来不绝,不加节制的话,再发达的交通网络也面临着堵车的尴尬局面。
面对这种情况,罗马元老院制定了专门的交通法。
一开始元老们规定将人行道和车辆通行的道路分开,并设立专门的警示标牌、停车场,以此解决车辆乱停乱放、车辆在大街上行驶撞人的事情发生。
后来元老院发现光是这样还是无法解决街道车辆拥挤的情况,于是,他们又规定了“限行令”:某些车辆不得在白天出现在城市的街道上;不同类型的大道,只能行驶相应规格的车辆,比如沼泽地区的木板路,不能让承载重物的商队通行。
三、古罗马旅游指南:便利的交通,配上古罗马繁荣的旅游业、商业、餐饮业
罗马便利的交通,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在古罗马时代,便已经出现了专门写旅游攻略的作家。
透过罗马人的旅行笔记我们可以知道,在古罗马时代盛行一种叫做“艾提娜拉瑞亚”旅行手册,这份手册标注了古罗马境内比较知名的风景区、名胜古迹,以及哪里可能会出现狼群这样的提醒。
【古罗马宴会】
古罗马的商人特别有意思,他们会和发行旅游手册的商人合作,让其在手册中设计出一条“合理”的刚好通过自己店铺门前的路线,以此促进自己店铺的生意。
会这样做的人,通常是家里经营客栈、浴室和餐厅这类场所的商人,他们会为来往的旅客提供一些旅途中相对便利的服务,因而即便旅客看穿了其中的门道,也会欣然接受这种各取所需的商业营销手段。
不得不说千年前的罗马人在商业、法律、艺术、城市建设方面确实做出了令人惊叹的成绩。
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的特点及典型城市
费拉拉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及其德尔塔
意大利
所属洲 欧洲
批准时间 1995
批准标准
1995和1999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 C (II) (III) (IV) (V) (VI)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1
费拉拉位于意大利伊米利亚地区的东北部,在波伦亚和帕多瓦之间,它位于波河河谷下游,巨大的波河三角洲上游。费拉拉建立于公元前6至7世纪,历史上是文化和艺术中心,现为费拉拉省的首府。
城市历史:
费拉拉城跨波河而建,通往帕多瓦的罗马大道从该城穿过波河。在8世纪,在波河北岸建立了一座拜占庭要塞以便保护南岸的大主教宫殿免受匈奴人的威胁。要塞沿着波河两岸发展起来。河床在7世纪随着河流的改道而改变了。10世纪,费拉拉卡诺萨的封建领主泰巴尔多在河北岸建立了一座城堡。费拉拉在其两端即要塞和城堡之间发展起来,直到其交汇点,即12世纪在北岸建立的大教堂。随着1208年埃斯特家族统治的到来,尤其是在1332年教皇对费拉拉的册封,该城市向北进行了三次有计划的扩建,每一次都向前推进了其城防。1492年进行的最大一次扩建中,城市透视效果起了重要作用。在埃斯特公爵的统治下,作为自由城市的费拉拉是人文思想和艺术中心。彼埃特罗·本波、彼托·德拉·佛朗西斯卡(Pieto della Francesca)、阿里奥斯托和塔索都曾居住于此,并且成立了费拉拉艺术学校。在1598年成为教皇国的一部分,费拉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它被法国,后来是奥地利所占领,并且在1859年并入到意大利王国之内。
城市结构:
费拉拉被设计独特的防御工事所环绕。垂直轴线穿过该城,它为规划扩建提供了基本框架,这表明该城是按直线发展的。按照建筑师比亚焦·罗塞蒂(1465-1516)的设计,城市透视图是在围绕着宫殿、教堂和花园而构成的。四座当代宫殿环绕着该城市北部的广场,极好的展示了以视觉透视为基础的城市规划。防御工事的内部是众多的宫殿,教堂和修道院。建于12世纪至16世纪的大教堂兼具罗马式和哥特式风格,其周围环绕着中世纪的建筑,包括市政大楼和埃斯特城堡。在这些众多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中,Schifanaio大楼、Lodovic le More大楼和 Roverella大楼的主要建筑师为罗塞蒂。费拉拉是文艺复兴城市的典型例子,其城市建筑物保存完好。费拉拉所展示的城市设计的演化,对未来数个世纪的城市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硕果累累的文艺复兴的两个世纪中,埃斯特家族辉煌的宫室,吸引了无数的著名艺术家、诗人和哲学家,其中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学者。埃斯泰公爵在德尔塔的住宅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德尔塔是一处著名规划的文化景观,它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自己的原有风貌。
评价
评价:
费拉拉建在波河的一段可涉水而过的地区周围,这里正是埃斯泰公爵在14世纪到16世纪期间推行土地开垦和建筑规划的地方。这就使这个地区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与埃斯泰家族的所在地费拉拉城紧密连接在一起。这个城市在15世纪到16世纪期间逐步发展成为文化和艺术中心,同时吸引了一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才智的伟人。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雅各布·贝利尼和曼泰尼亚参与修饰了埃斯泰王朝的宫殿。1492年以后由比亚焦·罗塞蒂根据远景规划的新原则而建造起来的人们想象中的理想城市在这里已成为现实。这个规划的完成标志着现代化都市设计的诞生及其以后的发展。
欧洲的古代文明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巨卷。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的变迁,不同的政治势力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带来不同城市的兴衰,而且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了一系列城邦国家。在古希腊繁盛时期,著名的建筑师希波丹姆(Hippodamus)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这一模式在其规划的米列都(Milet)城中得到完整的体现(图2-1-5):城市结合地形成了不规则的形状,棋盘式的道路网,城市中心由一个广场及一些公共建筑物组成,主要供市民们集合和商业用,广场周围有柱廊,供休息和交易用。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公元前300年间,罗马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地区,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寨城(图1-2-2)。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的影响。随着国势强盛,领土扩大和财富的敛集,城市得到了大规模发展。除了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以外,还大量地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城市建议更进入了鼎盛时期,除了继续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外,城市还成为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古罗马城是最为集中的体现,城市中心是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形成的广场群广场上耸立着帝王铜像,凯旋门和记功柱、城市各处散布公共浴池和斗兽场。
2、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古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由于以务农为主日耳曼的南下,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古罗马城的人口也减至4万。
中世纪的欧洲分裂成为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剧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中世纪欧洲的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布局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使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
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了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继续繁荣,不少中世纪的城市终于突破封闭的城堡,不断向外扩张。
3、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14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科学、技术和艺术都得到飞速发展。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许多中世纪的城市进行了改建,改建往往集中在一些局部地段,如广场建筑群方面。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如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图2-1-6)。
在17世纪后半叶,新生的资本主义迫切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提供庇护,资产阶级与国家已结成联盟,反对封建割据和教会势力,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权的君权专制国家。在城市建设上受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祟尚抽象的对称和协调,无论在平面布局或立面构图上,都不遗余力地强调轴线,强调主从关系。其中以巴黎的改建规划影响最大,轴线放射的街道(如爱丽舍田园大道)、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如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如协和广场)都成为当时城市建设模仿的典范。(图2-1-7)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