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导线测量,基本控制导线一般采用的是( )。
井下导线测量,基本控制导线一般采用的是( )。
A 、30"和60"级两种
B 、15"和30"级两种
C 、7"和15"级两种
D 、一级导线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C】
井下导线分为:基本控制导线、采区控制导线。基本控制导线,可分为7英寸和15英寸级两种。采区控制导线,可分为15英寸和30英寸级两种。故选C。
煤矿工人技术操作规程是什么?
煤矿工人技术操作规程如下,
测量工部分
第一章 测量工作基本规定和要求
1.测量工作开始前,应根据任务要求,收集和分析所有关测量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踏勘,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方案,编写技术设计书。
2.在测量过程中,外业观测工作本身必须有校核,或进行两次,对算数据,外业记录和计算成果均需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对算。
3.重要测量工作必须独立地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和计算,工程结束后要编写技术总结(或说明),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4.各种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测量工作必须先有整体到局部,控制测量必须先由高级控制到低级控制。
(2)各项测量工作都必须按一定的检核程序和方法逐步进行认真地检查校核。
(3)各项测量工作的结果都必须达到和满足各种生产建设工程的需要为准则。
5.为了保证测绘成果的质量,必须使用能满足工程精度的仪器,对测绘仪器,工具应加强管理精心使用,定期检验,校正和维修。在进行重要测量工作前对所使用仪器,工具亦必须检验和校正。
6.一个矿区应采用统一的高程系统。为了便于成果,成图的相互利用,应尽可能采用国家3°带高斯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系统。
7.单独工程和小范围测量可采用假定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7.各种测量工作要采用正规的记录本并进行统一编号,按测量要求认真记录,严禁涂改乱画。在测量过程中绘制必要的草图。
8.各种测点的选设必须牢固可靠,便于长久保存,测点必须统一编号,便于查找管理。
第二章 井下导线测量操作 一.基本要求
1.井下平面控制测量可分为基本控制导线和采区控制导线。 基本控制导线精度较高,是井下首级平面控制,一般敷设在斜井,暗斜井,平硐,水平大巷,主要采区上下山,石门等主要巷道。
采区控制导线精度较低,是加密控制,一般由主要巷道中的基本控制导线开始,沿采区上下山中间巷道等次要巷道不设。
2.井下经纬仪导线根据井下具体条件和工程要求,可布设为闭合导线附合导线和支导线三种形式。
3、井下经纬仪导线一般采用测回法。
4、基本控制导线一般采用J2型经纬仪,采区控制可采用J6型经纬仪。
5、井下各类控制导线量边都必须采用经过比长后的钢尺,并在施工过程中施加比长的拉力,并记录温度,进行往返丈量,必要时采用光电测距。
6、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每隔1.5—2.0km应加陀螺定向。
7、井下经纬仪导线点分永久点和临时点两种,永久点应设在碹
定,临时点可设在顶板岩石中或牢固的棚梁上,所有测点应统一编号,并在编号明显地标记在点的附近。
二、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1、了解工作目的
测量工作前要根据工作目的进行测量设计,特别是大型测量必须制定测量设计。测量设计内容包括测量等级、测量方法、限差要求等项内容。
2、仪器的校验
测量前必须对所用的仪器进行检校,以保证测量成果的质量。检校主要内容有:
(1)水准管的检校 (2)十字丝的检校 (3)视准轴的检校 (4)横轴的检校 (5)竖盘指标差的检校 (6)光学对点器的检校 (7)镜上中心的检校 3、劳动组织和仪器配备
井下测角一般需要4人:
1、人观测,1人记录,前后视照明(兼稳线)各1人。量边一般需要5人,2人拉尺,2人读数,1人记录并测定温度。由于井下经纬仪导线测角和量边工作同步进行,因此井下经纬仪导线测量一定应不小于5人。
井下平面测量是怎样体现三原则的
测量工作的“三原则”是高级控制低级,每项测量有检查、测量精度工程要求。
井下基本控制导线是矿井首级控制导线,采区导线测设是矿井的次级导线,这体现了高级控制低级。
在井下测导线都布或闭(附)合导线,支导线都必须往返测量。每站上测角采用二测回,每测回采用正侧镜观测,边长采用移动尺位,测距仪测量每站不少于四次读数。这体现了每项测量有检查。
井下基本控制导线保证导线最远点位置误差,在生产限差以内,满足矿图必要精度。并能满足一般贯道工程的要求。采区导线主要是满足日常生产测量的要求。这体现了测量精度应满足工程要求。
井下平面控制测量
4.3.4.1 基本要求
(1)井下平面控制分为基本控制和采区控制两类,两类控制点都应敷设成闭合导线或复测支导线。基本控制导线按测角精度分为±7",±15"两级,采区控制导线分为±15",±30"两级,各矿井根据采掘工程的实际需要,依矿井和采区大小选定。主要技术指标如下:基本控制导线应符合表4-2要求;采区控制导线应符合表4-3要求。
表4-2 基本控制导线精度要求
表4-3 采区控制导线精度要求
(2)基本控制导线沿矿井主要巷道(斜井、平硐、井底车场、水平运输巷道、总回风道、集中上下山、集中运输石门)敷设。采区控制导线沿采区上、下山,中间巷道或片盘运输巷道及其他巷道敷设。
(3)在布设井下基本导线时,一般每隔1.5~2.0km,应加测陀螺定向边。7"、15"基本导线的陀螺经纬仪定向精度分别不低于±10"、±15"。
(4)对于已建立井下控制的矿井,应在导线末端检测2~3个点。条件允许时应加测陀螺定向边改建井下控制网,以提高精度。记录格式使用测距高程导线的格式(见附录G)。井下使用陀螺经纬仪,应严格遵守井下安全规定。
4.3.4.2 导线点设置
(1)井下导线点分为永久点和临时点两种,永久点应设在碹顶或巷道顶板稳定岩石中,临时点可设在顶板岩石或牢固的梁棚上。
(2)永久导线应设在主要巷道中,一般每300~500米设置一组,每组至少3个相邻点,有条件时,也可在主要巷道中全部布设永久点。
4.3.4.3 水平角和边长测量
(1)井下经纬仪导线水平角观测,所采用的仪器和作业要求应符合表4-4的规定。
(2)在倾角小于30°的井巷中,经纬仪导线水平角观测限差应符合表4-5的规定。
表4-4 井下导线精度要求
表4-5 经纬仪导线水平角观测限差精度要求
在倾角大于30°的井巷中,各项限差可按表4-5放宽1.5倍。倾角大于15°或视线一边水平、另一边倾角大于15°的,水平角宜用测回法,在观测过程中,水准气泡偏离不得超过1格。
(3)井下使用测距仪或全站仪量边。气压读到100Pa,气温读到1℃。有的全站仪可以将气象数据安置在仪器中,需将仪器取出后等待10分钟再安置。每条边测回数不少于2个,每测回读数两次,一测回读数差不大于10mm,单程测回间不大于15mm,往返水平距离互差小于1/6000。井下使用仪器遵守安全规定。
(4)井下允许使用钢尺量距,测回数不少于3个,每尺段以不同起点读数3次,估读到0.1mm,长度互差小于1mm。温度计贴近钢尺读数,单程比长结果不大于1/100000。丈量基本控制导线,分段不得小于10m,定线偏差小于5cm,每尺段读数3次,长度互差小于3mm,对钢尺施以比长时的拉力。导线边长必须往返丈量,加入各种改正数后的水平边长误差不大于1/6000。在长度小于15m,或倾角15°以上,往返水平边长允许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1/4000。
(5)井下测量使用测距高程导线的记录格式(见附录G)。角度秒值、边长米以下数字不允许涂改。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