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氯消毒中,起作用的成分是( )。
加氯消毒中起作用的成分是( )。
A 、
B 、
C 、
D 、HOCI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D】
氯消毒是目前最常用的消毒方法,可以使用液氯或漂白粉,加入水中后,会生成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和次氯酸根,但是起消毒作用的是HOCI(次氯酸)中性分子。因为微生物细胞表面带有负电,次氯酸根虽有氧化能力,却不能靠近细胞。只有HOC可以进入细胞体内,破坏反应酶类,使微生物死亡,起到杀菌消毒作用。
饮水氯化消毒的主要有效成分为
氯化是指用氯或氯制剂对饮用水进行消毒的方法。用于水消毒的氯制剂主要包括液氯、漂白粉和有机氯制剂。氯化消毒原理:它是基于氯在水中能迅速形成次氯酸的原理。杀菌的机理是次氯酸分子体积小,电荷中性,容易通过细胞壁渗透到细菌内部,抑制和破坏细菌内部的各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丙糖脱水酶对次氯酸更敏感),使巯基被氧化破坏,影响细菌内部的氧化还原,引起细菌内部葡萄糖代谢紊乱,导致细菌死亡,达到消毒的目的。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要获得良好的氯化消毒效果,应满足以下条件:水的pH值要低,一般在7左右,以减少次氯酸的解离,因为次氯酸带负电荷,所以很难起到消毒作用;水的浊度要低,以利于次氯酸接触病原体;水温不能太低;水温高,杀菌能力就快;因此应根据水温增加或减少加氯量,使加入的氯充分混合,并有一定的接触反应时间(一般不少于30分钟);接触30分钟后,要求水厂或加压站附近管网水的游离余氯含量不低于0.3mg/L,外围管网水的游离余氯含量不低于0.05mg/L,可检测消毒水的细菌学指标来评价消毒效果。细菌总数(37℃培养24小时)不得超过100个/ml水,大肠菌群数每升水不得超过3个。配水管网长、死头多的地区,为了保证饮用水水质安全,要中途加氯。氯化消毒效果:使用方便,长期使用未发现对健康有不良影响。但由于环境污染严重,水源受到各种有机物的严重污染。有机前体物即水中的一些天然有机物(如腐殖酸、黄腐酸、藻类等。)能与氯形成氯化消毒副产物。水经过氯化消毒后,水中的氯和有机碳氢化合物形成微量的致癌卤代烃——三卤甲烷。这些化合物有四种:氯仿、溴二氯甲烷、二溴氯甲烷和溴仿。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三氯甲烷含量为60μg/L,四氯化碳含量为3μg/L。
氯化消毒剂杀菌的有效成分有什么
氯化消毒是指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的一种方法。供应用水消毒的氯制剂主要有液氯、漂白粉和有机氯制剂等。氯化消毒法消毒原理:是利用氯可在水中迅速形成次氯酸的原理。其杀菌作用机制是由于次氯酸分子体积微小,电荷为中性,易经细胞壁渗透入细菌体内,抑制和破坏菌体内的各种酶系统(主要是磷酸丙糖脱水酶对次氯酸更为敏感),使巯基被氧化而破坏,影响细菌体内的氧化还原作用,使其体内葡萄糖代谢障碍,导致细菌死亡,达到消毒目的。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要获得良好的氯化消毒效果,应具有下列保证条件:水的pH值要低,一般在7左右为宜,以减少次氯酸的解离,因为次氯酸根带负电荷,不易发挥消毒作用;水浑浊度要低,以利次氯酸接触病原体;水温不宜太低,水温高则杀菌能力快,因此要根据水温高低增减加氯量,使加入的氯充分混合,有一定的接触反应时间(一般不应少于30分钟);接触30分钟后,要求在接近水厂或加压站附近管网中水的游离性余氯含量不应低于0.3mg/L,在末梢管网中水的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05mg/L。可检测消毒后水中细菌学指标,来评定消毒效果,细菌总数(37℃24小时培养)不应大于100个/ml水,大肠菌群数每升水不超过3个。在配水管网较长,死头较多的地区,为保证饮用水水质安全,应考虑中途加氯。氯化消毒法消毒影响:使用方便,长期使用后未发现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可是由于环境污染严重,水源受到各种有机物严重污染,有机前体,即水中一些天然有机物(如腐殖酸、富里酸、藻类等)能与氯形成氯化消毒副产物。如水经氯化消毒后,氯与水中有机碳氢化合物形成微量的致癌性卤代烃-三卤甲烷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主要共有四种:氯仿、一溴二氯甲烷、二溴一氯甲烷和溴仿。中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氯仿含量为60μg/L,四氯化碳含量为3μg/L。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