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工程中职业中毒主要是由( )中毒引起的。
矿业工程中职业中毒主要是由( )中毒引起的。
A 、一氧化硫、二氧化硫
B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C 、一氧化碳、一氧化硫
D 、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D】
矿工职业中毒有哪些表现?
职业中毒有慢性和急性两种表现,有些毒物只有急性中毒而无慢性中毒。在工业生产中以慢性中毒较为多见,急性中毒多在事故情况下发生。
慢性中毒是由较小量的毒物,经常或反复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病变,常在从事有关生产数月甚至数年后才逐渐发生明显症状。长期在显著地超过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环境下操作,而又不注意防护措施者,容易产生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是指在短时间内过量毒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病变。例如吸入过量硫化氢后引起的昏迷、死亡或使用有机磷农药时皮肤严重沾染所造成的急性胆碱酯酶抑制等。有些毒物的急性中毒,需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才明显地出现症状(如光气中毒),因此易被忽视,应引起注意。
(3)引起职业中毒的原因。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常以粉尘、烟尘(比粉尘更细的颗粒)、气体、蒸气或雾滴的状态出现,在防护不严或意外事故等异常情况下,在生产、使用、运输等过程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成为引起职业中毒的原因。但是毒物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需要一定条件,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①毒物进入人体的量。健康人体对毒物具有完善的防御能力,当少量毒物进入人体时,机体可动员神经质防御力量,对毒物进行水解,还能进行氧化或结合反应,发挥自身的解毒作用。但是当大量毒物侵入时,超过机体的解毒能力,就可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以致引起中毒。职业中毒主要是通过毒物吸入人体所引起,为了减少毒物进入人体的量,首先要降低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这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措施。
②毒物的毒性。毒物的毒性主要决定于其化学结构。有的毒物只用几十毫克就可以产生中毒作用,称为“剧毒”物质;有的则需几克或几十克,称为“中等毒”或“低毒”物质。因此在生产中常采用某些低毒物质代替毒性大的物质,例如在合成农药杀虫剂时,常设法改变其化学结构,以寻找杀虫效力高、对人畜毒性低的农药。另外有些毒物如乙二醇,虽毒性较高,但因其不易挥发,在生产中造成中毒机会较少。所以在预防工作中应先解决毒性大而易挥发物质的防护问题。
③人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状况。毒物的毒性和进入人体的量,是引起中毒的外因。如果对毒物无恐惧感,在毒物面前处于无所谓状态,因而放弃对毒物的预防,不积极改造作业环境,则毒物进入人体的机会必然增多。而健康状况不良(如明显的肝病会影响肝脏的解毒功能等),则使毒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的损害更为严重。因此在接触毒物过程中要振奋精神,改造环境,战胜毒害。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一旦受到毒物侵害,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起人体各部器官、组织的旺盛机能和抗病因素,努力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煤矿主要有哪些职业危害?
煤矿的主要职业危害及职业病煤矿井下作业条件恶劣,职业危害因素较多,从事人员患职业病的也较多。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噪声、震动、有害气体、生产性化学毒物、高温高湿、不良体位劳动等。职业病主要有粉尘病、噪声聋、局部振动病、职业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以及滑束炎等。
1.生产性粉尘生产性粉尘是煤矿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井下生产过程中凿岩、钻煤眼、放炮、割煤、装煤(矸)、转载运输等环节均能生产大量粉尘,粉尘包括岩尘和煤尘两种。作业人员长期在岩尘超标的环境中劳动,可能引起矽肺病作业人员长期在煤尘超标的环境中劳动,可能引起煤肺病。
2.有害气体井下空气中可能存在过量的CH4、CO、CO2、氮氧化合物、H2S等有害气体,如果不及时加强通风,将其冲淡并带走,就可能造成人员中毒。
3.不良气候条件井下气候条件的基本特点是温差大、湿度大、风速大。因此作业人员容易出现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风湿性关节炎。
4.不良劳动体位在煤层薄的采煤工作面或者高度小的巷道从事作业的人员不能站立劳动,经常跪在底板上,使局部关节(入膝关节)长期受到强烈压迫及摩擦而引发滑束炎,煤矿井下从业人员滑束炎已列为国家承认的法定职业病另外井下从业人员长期弯腰劳动,容易引起腰椎病井下空间较小、井下从业人员经常磕碰头部,容易引起颈椎病。
5.噪声和振动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产性噪声和振动对从业人员的危害越来越大,入凿岩机、钻机、采煤机、掘进机、运输机、破碎机、压风机、水泵、局部通风机、机车、放炮等都能产生很大的噪声有时噪声与振动同时存在危害更大、噪声可引起噪声聋,入井下工人常见的耳杂“发育”——即听力显著减强,振动科引起局部振动疾病。
6.放射性物质煤矿井下放射性物质(如氡)及其子体往往比地面高,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又一代影响。有的单位(洗选煤厂等)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某些放射性物质,若管理不妥,将对人体产生很大危害。
煤矿工人常见的职业病有那些
煤矿工人职业病主要有尘肺职业病、噪声聋、局部振动病、职业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以及滑束炎等。
1、尘肺职业病
尘肺病主要依次分布在煤炭、有色、机械、建材、轻工等工业行业中。2001年全国职业病发病情况通报中指出,2001年新发尘肺病突破万例,至此我国尘肺累积发病人数为56.9万例,尘肺病现患者43.3万例。尤其严重的是全国现有60万左右例的可疑尘肺病(0+)病人,是构成新发病例的主要因素。
2、噪声聋
噪声聋疾病名。噪声聋属于慢性过程,患者初期除主观感觉耳鸣外,无耳聋感觉,交谈及社会活动能正常进行。随着病程的进一步发展(继续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当听力损失到语言频段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主观感觉语言听力出现障碍,表现出生活交谈中的耳聋现象,即所谓的噪声聋。
噪声聋(noise deafness)长期接触生产机械发出的噪声,引起渐进性听力损失不能恢复的一种职业性耳科疾病,故又称职业性噪声聋。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是噪声对人体听觉器官长期慢性影响的结果,表现为感音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病变。
3、局部振动病
振动病是在生产劳动中长期受外界振动的影响而引起的职业性疾病。按振动对人体作用的方式,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全身振动可以引起前庭器官刺激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眩晕、恶心、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疲倦、睡眠障碍等;
全身振动引起的功能性改变,脱离接触和休息后,多能自行恢复。局部振动则引起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病变,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多在上肢,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发白(白指症),患者多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和手部症状。
4、职业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
职业中毒是指接触工业毒物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吸收工业毒物所引起的中毒。职业病的一种。分为急性、慢性、亚急性三种。
根据中国的有关规定,职业中毒的种类主要有:铅、汞、锰、镉、铊、钒、磷、砷及其化合物中毒,铍病,砷、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磷化氢、鳞化锌、磷化铝等中毒,工业性氟病,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甲苯、二甲苯、正乙烷、汽油、二氯乙烷中毒等50余种。
职工被诊断为职业中毒后,其所在单位应根据职业病诊断机构(诊断组)的意见,安排其医治或疗养。
5、滑囊炎
滑囊炎是指滑囊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滑囊是结缔组织中的囊状间隙,是由内皮细胞组成的封闭性囊,内壁为滑膜,有少许滑液。少数与关节相通,位于关节附近的骨突与肌腱或肌肉、皮肤之间。凡摩擦力或压力较大的地方,都可有滑囊存在。许多关节的病变都可以引起该病。
滑囊炎可以由损伤引起,部分是直接暴力损伤,有些是关节屈、伸、外展、外旋等动作过度,经反复、长期、持续的摩擦和压迫,使滑囊劳损导致炎症,滑囊可由磨损而增厚。另外感染病灶所带的致病菌可引起化脓性滑囊炎,痛风合并肘关节部位的鹰嘴和膝关节部位的髌前滑囊炎。滑囊炎还可能与肿瘤有关。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