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混凝土抗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硬化混凝土抗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水泥品种
B 、水灰比
C 、骨料弹性模量
D 、水泥石中气孔含量与孔径分布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D】
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内部因素
1、含气量
含气量也是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加入引气剂形成的微小气孔对提高混
凝土抗冻性史为重要。为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冻性,其最佳含气量约为5%~6%。加气的混
凝土不仅从耐久性的观点看是有益的,而且从改善和易性的观点看也是有利的。混凝土中加
气与偶然截留的空气不同,加气的气泡直径的数量级为0.
05mm,而偶然截留的空气一般都
形成大得多的气泡。加气在水泥浆中形成彼此分离的孔隙,因此不会形成连通的透水孔道,
这样就不会增加混凝土的渗透性。这些互不连通的微细气孔在混凝土受冻初期能使毛细孔中
的静水压力减小,即起到减压作用。在混凝土受冻结冰过程中,这些孔隙可阻止或抑制水泥
浆中微小冰体的生成。为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冻性,还必须保证气孔在砂浆中分布均匀。
含气量测定是混凝土是否具有抗冻融性能的“传感器”。含气量增加平均孔隙间距减
小。在最佳含气量条件下,孔隙间距将会防止冻融造成的压力过大。研究表明混凝土中含
气量合适抗冻性可大为提高。滑模混凝土的含气量在4%左右时,抗冻标号可达500次左右
冻融循环达到超抗冻性混凝土要求。若要求粉煤灰的混凝土达到4%含气量,应视粉煤灰掺
量成倍增大引气剂量。此时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冻性也能达到300次以上冻融循环,能达到高
抗冻性的要求。
为满足混凝土抗冻性和抗盐性要求,各国都提出了适宜含气量的推荐值,一般均在3%-6%之
间,集料的最大粒径增大,含气量小。根据混凝土抗冻性机理研究得到的最大气泡间距系数
应为0.25mm,对应的最小拐点(临界)含气量3%。引气剂质量较好,气泡越小、表面积越
大,临界含气量有减小趋势。实验表明当混凝土含气量超过6%后,抗冻性不再提高。
2、水灰比
水灰比大小是影响混凝土各种性能(强度、耐久性等)重要因素。在同样良好成型条件下
,水灰比不同,混凝土密实程度、孔隙结构也不同。由于多余的游离分子在混凝上硬化过程
中逐渐蒸发掉,形成大量开口孔隙,毛细孔又不能完全被水泥水化生成物填满,直至相互连
通,形成毛细孔连通体系,具有这种孔隙结构的混凝土渗透性、吸水性都很大,最容易使混
凝土受冻破坏。因此我们在考虑引气剂同时必须考虑水灰比,在含气量相同时气泡的半
径随水灰比的降低而减少,孔隙结构得到改善,提高了混凝上的抗冻性。
当龄期和养护温度一定时,混凝上的强度取决于水灰比和密实度。在水泥水化过程中,
水灰比对硬化水泥浆的孔隙率有直接的影响,而孔隙率的改变又影响了混凝上的密实度,从
而影响混凝土的孔隙体积。此时孔隙体积的增加是由于混凝土毛细孔径变大且连通,从而
减少了起缓冲冻胀压力的储备孔,致使混凝土受冻后产生较大的膨胀压力。特别是承受反复
的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将遭受严重的结构性破坏。因此为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必须严格控制水灰比,必要时,甚至需人工干预,如加引气剂实施“人工造孔”。
从提高混凝土材料抗冻性而言,主要有两个技术手段:
一是提供冻胀破坏的缓冲空腔,加引
气剂就是最重要的基本手段;二是增强材料本身的冻胀抵抗力,控制较小水灰比和较高的抗
压强度。
3、混凝土的饱水状态
混凝土的冻害与其饱水程度有关。一般认为含水量小于孔隙总体积的91.
7%就不会产生冻
结膨胀压力在混凝土完全保水状态下,其冻结膨胀压力最大。混凝土的饱水状态主要与混
凝上结构的部位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在大气中使用的混凝上结构,其含水量均达不到
该值的极限而处于潮湿环境的混凝土,其含水量要明显增大。最不利的部位是水位变化区
,此处的混凝上经常处于干湿交替变化的条件下,受冻时极易破坏。另外由于混凝土表层的
含水率通常大于其内部的含水率,且受冻时表层的温度均低于其内部的温度,所以冻害往往
是由表层开始逐步深入发展的。
4、混凝土的受冻龄期
混凝土的抗冻性随龄期的增长而提高。因为龄期越长水泥水化越充分,混凝土强度越高,
抵抗膨胀的能力越大,这一点对旱期受冻的混凝上史为重要。
哪些因素影响材料的抗冻性
1、含气量 含气量也是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加入引气剂形成的微小气孔对提高混 凝土抗冻性史为重要。为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冻性,其最佳含气量约为5%~6%。加气的混 凝土不仅从耐久性的观点看是有益的,而且从改善和易性的观点看也是有利的。混凝土中加 气与偶然截留的空气不同,加气的气泡直径的数量级为0. 05mm,而偶然截留的空气一般都 形成大得多的气泡。加气在水泥浆中形成彼此分离的孔隙,因此不会形成连通的透水孔道, 这样就不会增加混凝土的渗透性。这些互不连通的微细气孔在混凝土受冻初期能使毛细孔中 的静水压力减小,即起到减压作用。在混凝土受冻结冰过程中,这些孔隙可阻止或抑制水泥 浆中微小冰体的生成。为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冻性,还必须保证气孔在砂浆中分布均匀。 含气量测定是混凝土是否具有抗冻融性能的“传感器”。含气量增加平均孔隙间距减 小。在最佳含气量条件下,孔隙间距将会防止冻融造成的压力过大。研究表明混凝土中含 气量合适,抗冻性可大为提高。滑模混凝土的含气量在4%左右时,抗冻标号可达500次左右 冻融循环,达到超抗冻性混凝土要求。若要求粉煤灰的混凝土达到4%含气量,应视粉煤灰掺 量成倍增大引气剂量。此时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冻性也能达到300次以上冻融循环,能达到高 抗冻性的要求。 为满足混凝土抗冻性和抗盐性要求,各国都提出了适宜含气量的推荐值,一般均在3%-6%之 间,集料的最大粒径增大,含气量小。根据混凝土抗冻性机理研究得到的最大气泡间距系数 应为0.25mm,对应的最小拐点(临界)含气量3%。引气剂质量较好,气泡越小、表面积越 大,临界含气量有减小趋势。实验表明当混凝土含气量超过6%后,抗冻性不再提高。 2、水灰比 水灰比大小是影响混凝土各种性能(强度、耐久性等)重要因素。在同样良好成型条件下 ,水灰比不同,混凝土密实程度、孔隙结构也不同。由于多余的游离分子在混凝上硬化过程 中逐渐蒸发掉,形成大量开口孔隙,毛细孔又不能完全被水泥水化生成物填满,直至相互连 通,形成毛细孔连通体系,具有这种孔隙结构的混凝土渗透性、吸水性都很大,最容易使混 凝土受冻破坏。因此我们在考虑引气剂同时必须考虑水灰比,在含气量相同时气泡的半 径随水灰比的降低而减少,孔隙结构得到改善,提高了混凝上的抗冻性。 当龄期和养护温度一定时,混凝上的强度取决于水灰比和密实度。在水泥水化过程中, 水灰比对硬化水泥浆的孔隙率有直接的影响,而孔隙率的改变又影响了混凝上的密实度,从 而影响混凝土的孔隙体积。此时孔隙体积的增加是由于混凝土毛细孔径变大且连通,从而 减少了起缓冲冻胀压力的储备孔,致使混凝土受冻后产生较大的膨胀压力。特别是承受反复 的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将遭受严重的结构性破坏。因此为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必须严格控制水灰比,必要时,甚至需人工干预,如加引气剂实施“人工造孔”。 从提高混凝土材料抗冻性而言,主要有两个技术手段:
一是提供冻胀破坏的缓冲空腔,加引 气剂就是最重要的基本手段;二是增强材料本身的冻胀抵抗力,控制较小水灰比和较高的抗 压强度。 3、混凝土的饱水状态 混凝土的冻害与其饱水程度有关。一般认为含水量小于孔隙总体积的91. 7%就不会产生冻 结膨胀压力,在混凝土完全保水状态下,其冻结膨胀压力最大。混凝土的饱水状态主要与混 凝上结构的部位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在大气中使用的混凝上结构,其含水量均达不到 该值的极限,而处于潮湿环境的混凝土,其含水量要明显增大。最不利的部位是水位变化区 ,此处的混凝上经常处于干湿交替变化的条件下,受冻时极易破坏。另外由于混凝土表层的 含水率通常大于其内部的含水率,且受冻时表层的温度均低于其内部的温度,所以冻害往往 是由表层开始逐步深入发展的。 4、混凝土的受冻龄期 混凝土的抗冻性随龄期的增长而提高。因为龄期越长水泥水化越充分,混凝土强度越高, 抵抗膨胀的能力越大,这一点对旱期受冻的混凝上史为重要。
影响混凝土冻融破坏的因素是什么意思
影响混凝土冻融破坏的因素的意思就是影响混凝土冻融破坏的主要原因。因素的意思就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原因、条件;构成事物的要素、成分。
混凝土冻融破坏的特征:
表面剥落是混凝土发生冻融破坏的显著特征,严重时可能露出石子。在混凝土受冻过程中,冰冻应力使混凝土产生裂纹。冰冻所产生的裂纹一般多而细小,因此在单纯冻融破坏的场合,一般不会看到较粗大的裂缝。
但是在冻融反复交替的情况下,这些细小的裂纹会不断地扩展,相互贯通,使得表层的砂浆或净 浆脱落。冻融破坏不仅引起混凝土表面剥落,而且导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显著降低。
扩展资料:
在混凝土中砂、石起骨架作用,称为骨料;水泥与水形成水泥浆,水泥浆包裹在骨料表面并填充其空隙。在硬化前水泥浆起润滑作用,赋予拌合物一定和易性,便于施工。水泥浆硬化后,则将骨料胶结成一个坚实的整体。
混凝土抗冻性一般以抗冻等级表示。抗冻等级是采用龄期28d的试块在吸水饱和后,承受反复冻融循环,以抗压强度下降不超过25%,而且质量损失不超过 5%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冻融循环次数来确定的。
GBJ50164—92将混凝土划分为以下抗冻等级:F50、F100、F150、F200、F250、F300、F350、F400和>F400九个等级,分别表示混凝土能够承受反复冻融循环次数为50、100、150、200、250、300、350、400和>400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混凝土抗冻等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通混凝土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