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建筑专业 > 我国古建筑有哪些文化和内涵?

我国古建筑有哪些文化和内涵?

发表时间:2024-07-23 01:38:34 来源:网友投稿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我国的古建筑也是世界六大古建筑派系之一。要说起我国古建筑的发源地,那就要属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了。据了解我国古建筑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萌芽阶段、隋唐的成熟、经历过元朝的衰败,而后到烂熟式微的明清千万年时间的变革,成为在世界建筑史中最独特且最能彰显民族特色得建筑风格。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整理一下我国古建筑有哪些文化和内涵。

历史文化积淀

中国古建筑体系的的萌芽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沼泽黄土穴居生活使干阑式和木骨泥墙建筑开始出现,而中国古建筑中最为有名的“木式架构”也在殷商时期出现,而后在商周时期完善,秦汉时期得以定型,至此以后沿用千年不衰。

独特架构体系

以木结构为主体,采用木材作为主材料。在实际运用中充分运用木材的力学性能,承重能力强、可加工性高,因而造就了叠梁式这种独特架构。这种结构实现了从房顶到部分分散承重的构建。

“屋顶-椽子-檩条-梁架-柱子-基础承重”也正是依托于这种架构体系,才使得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风格出现成型。

用料主要是由木雕石雕砖雕构成,同时加以泥塑、彩塑、琉璃、壁画、彩画。

木架构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中,也一直保持,几乎无太大变动。以台基、屋身、屋顶为组合而成的三段式建筑自形成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根据需求的不同,后期有了比例尺寸的调整)。

功能运用的类别

不同建筑群有明确的分类用途

住宅建筑:北京四合院

行政建筑:府衙、公馆、宫殿、驿站、军营、贡院等

礼治建筑:分为两类;一是用于祭天,神佛鬼怪所用如祭台,二是用于祭祖和日常的供奉,如祠堂太庙之类。

宗教建筑:佛教寺庙、道教道观。

商业建筑:茶馆、酒铺、会馆、作坊、旅店、商铺。

文化教育与娱乐建筑:如官办的国子监,以及私人学堂、藏书楼、戏楼。

园林与风景建筑:皇家园林、寺庙园区、亭台阁楼。

市政与标志性建筑:望火楼、牌坊、桥梁、市楼。

防御性建筑:城楼、角楼、门楼、箭楼。

以上只是简单举例。

古代建筑制度

中国古建筑除去其功能运用的问题,还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作用。不同建筑根据其主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所选取的材料风格都将受到一定的限制。简单来说古时候只有皇帝的服饰旦互测就爻脚诧协超茅是黄色,而且所纹样式的龙,而其他官员,根据自身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都是有其匹配的衣服材料。在建筑中也是如此,屋顶由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盔顶、盝顶等按级别对应,例如房间数量,彩画样式等等。

殿式:即宫殿的样式,为帝王后妃起居之处。佛教建筑中的大雄宝殿,道教中的三清殿等也属此类。殿式建筑的特点是宏伟华叩,瓦饰、建筑色彩和绘画都有专门寓意。

大式:比殿式级别低,但又有别于民间建筑,它是各级官员和富商缙绅的宅第。该建筑不用琉璃瓦,斗拱彩饰也有严格规定。

小式:为普通百姓住房或衙署庙宇次要建筑的规格。

屋面的等级

第一等级:重檐庑殿。庑殿是一种屋顶的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的建筑,庑殿在宫殿庙宇中级别最高,若加重檐则最为尊贵,用于皇宫、宙宇的主殿,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乾清官等。

第二等级:重檐歇山。歇山是庑殿和悬山相交而成的屋顶结构,它是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又名九脊殿。歇山若加上重檐,级别也十分高。(如天安门)

第三等级:单檐庑殿顶。(如故宫弘义阁,华英殿)

第四等级:单檐歇山顶。(如故宫东西六宫)

第五等级:悬山顶。它有两面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悬出山墙外。(如故宫保和殿两庑)

第六等级:硬山顶。屋顶两面坡但不悬出山墙外。(如故宫保和殿两庑)

第七等级:四角攒尖顶。屋顶陡无正脊,几条垂脊交于顶,其上为宝顶,如故宫中和殿即是。

第八等级:孟(1u)顶。平顶四周加一圈外沿。

第九等级:卷棚顶。两面坡相交处成弧形曲面,无明显正脊,庙宇祠堂享殿前多为卷棚式建筑。

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派别: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不同流派的建筑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各自的故事。

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是如今的建筑永远无法超越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去倾听古老文化的声音,感受大国历史的厚重。

1.皖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优雅了千年的徽派民居,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徽派建筑风格以民居、祠堂和牌坊闻名遐迩,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皖派建筑是六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

其中徽派是最为人熟悉的皖派的一支,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又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风格不同又一脉相承。

能工巧匠施尽其技,每一处花纹,每一笔雕刻,结构严谨,雕镂精湛。

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又是徽派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不仅造型精美,更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可以阻断火势的蔓延,安全可靠。

2.苏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存在了数千年的苏州园林中。

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追求,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门楼,曲折蜿蜒,藏而不露,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

苏派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轻巧简洁、古朴典雅,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充满了江南水乡古朴沉静的意味。

3.闽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历经500多年传承而来的土楼,将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精细,地堡式建筑风格沿用至今坚固无比,既可防火防震,亦可御敌入侵。

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闽派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

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4.京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历经700多年演变而来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独立,大到皇宫王府,小到平民住宅,每一处雕饰,每一笔彩绘,都是北方文化的无价之宝。

中国北方建筑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最典型的便是北京的四合院了。

历史上在老北京四九城里,曾有千余条胡同,京城内的民居四合院就散布在条条的胡同里。

不论是王公贵戚还是平民百姓,都与四合院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胡同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要素之一,是平民百姓生活、劳作的载体,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

5.晋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气势恢宏的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城楼细做,六个大院三百多间房屋错落有致,展现出晋商的稳重大气,严谨深沉。

晋派只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山西一带,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

在这些地区中以山西的建筑风格最为成熟,故统称为晋派建筑。

晋派建筑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山西的城市建筑,这是狭义上的晋派建筑;

山西历史上有晋商闻名天下,勤劳的世代晋商在积累无数财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晋派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晋商的品格,稳重,大气,严谨,深沉;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精工细做。

它所蕴含的文化与精神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

6.川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融合多民族智慧的吊脚楼,作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依山靠河就势而建,丝檐走栏自成一派,看似随意却十分考究,成为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

川派建筑即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

在川派建筑中以傣族竹楼、侗族鼓楼、川西吊脚楼,最具鲜明特色。

傣族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

川西吊脚楼也叫“吊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