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建筑专业 > 中国古建筑墙面可以分为哪些?

中国古建筑墙面可以分为哪些?

发表时间:2024-07-23 01:38:38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的古建筑设计多为木构架,在木构架的下部四外还有一层维护结构,这就是墙体。我国古建筑的墙体材料主要有土、石、砖。土、石、砖在具体的建筑中,根据碶法不同、装饰的区别二衍生出各种变化丰富的门类。

有檐墙、看面墙、扇面墙、包框墙、廊墙、风火墙、马头墙、干摆墙、磨砖对缝墙、空心斗子墙、花式砖墙等。除了围护建筑个体建筑的墙外,还有一些独立的墙,如影壁、回音壁等,更是丰富了墙类的种类与形式。

(1)槛墙

在有窗的建筑墙面上,由地面到窗槛下的墙为“槛墙”。槛墙在宫殿庙宇等建筑中多用黄绿琉璃砖拼砌,而一般建筑多用砖、石、土砌筑。相对来说北方多用砖墙,而南方多用板壁或夹泥墙。

(2)三合土墙

三合土墙即由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墙。三合土就是由石灰、沙子、卵石等合成的建筑材料。三合土墙是土墙中最为坚固的一种,它可以用来承重山墙。

(3)竹筋土墙

在夯筑土墙时,在土墙内放置一定数量的竹片,以起到加固墙体的作用。这种土墙内放置竹片的做法就像是现代建筑混凝土里放置钢筋的道理一样,所以称为“竹筋土墙”。现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夯筑墙依然使用“竹筋土墙”的做法。

(4)空心砖墙

空心砖墙多见于我国南方建筑,他是砖砌墙体的一种,又称“空斗墙”“斗子墙”它是指砖墙的两面立砌,或立、平交替砌筑,中间部分空出,空出的部分多填上碎砖、泥土之类看似无用的零散材料。这样的空心砖,具有明显的节约材料的特点,非常的经济,但是它的的稳固性却没因此变差,有时候这样的空心砖墙还可以作为荷载墙。同时空心砖墙还有隔声和隔热作用。

(5)砖墙

砖墙即用青砖砌筑而成的墙。青砖因为经过烧制,所以硬度非常大,砌筑的砖墙比较坚固结实,不容易被损坏。我国很早即有砖墙使用的记载,但最初多用于墓室和塔的建造,而比较少运用到居民建筑中。直到明代砖砌墙才比较普遍。

(6)版筑墙

版筑墙又称夯土墙,是用泥土夯筑而成的墙。版筑墙在众多的材料墙体中,起源最早、流传最广、历时最悠久。

殷代的宫室、墓葬等,用的都是版筑墙,唐宋时期土墙仍占很大比例。直到明代的时候,砖墙才被逐渐的使用。土墙相对来说经济耐用、且防火隔声、冬暖夏凉。

(7)空心斗子墙

“空心斗子墙”也就是“空心砖墙”,又称“斗子墙”、“空斗墙”。

(8)清水墙

凡是表面不刷粉、不加饰面材料的砖墙,都叫“清水墙”。清水墙墙面的砖缝多用泥沙或灰浆勾填,以防止雨水的侵蚀。同时勾缝后的墙体外表看起来更整洁,虽然不华丽,但是朴实干净。

(9)花式砖墙

花式砖墙俗称“花墙”

花式砖墙的做发,是在墙体的镂空部位,用砖瓦等砌筑成各种花样,或是将整面墙都做成镂空的花样。还有的就直接用先烧好的花式砖,然后直接砌筑成花墙,做法多样。

根据镂空部位的多少、大小、位置,可以将花式砖墙区分为漏砖墙、漏窗墙和砖花墙等几种不同形式。花式砖墙多设在内院或园林之中,他可以将内院或园林的不同区域略加区分,形成相对幽静的小空间,但镂空不分又有隔而不断的作用,不会让人觉得闭塞、郁闷。

(10)漏砖墙

漏砖墙是花式砖墙的一种,脊是在墙洞处用砖砌成菱花状或作出竹节等雕饰。

(11)砖花墙

砖花墙也是花式砖墙的一种,就是整个墙面做透空花样制作区域的花式砖墙,他就像是透空的大框,框内用砖瓦砌出各种花纹和图案,他实际上就相当于是一段砖砌的花式栏杆。

(12)漏窗墙

漏窗墙也是花式砖墙的一种,与漏砖墙相似,只是因为透空的墙体在墙的上部,大致相当于窗子的位子,而且一个个墙洞也似一个个窗户,所以称漏窗墙。

(13)包框墙

包框墙多运用于影壁、看墙、门墙、其墙体的裙肩、墙顶、壁身两侧,四壁做实砌的墙体,形象就如一个镜框。框内为壁心略为收进,壁心可砌成实砖墙、碎砖墙、土坯墙,空心斗子墙等不同材料形式。壁心的表面可以不做装饰而自然暴露出材料,也可以粉刷或抹灰,有的还有雕饰等装饰。包框墙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

1、硬心包框墙

硬心是包框墙的一种做法,即壁心用方砖墨砖对斜缝摆贴面,不做抹面。

有些比较讲究的硬心包框墙,会在壁心的中间和四角做雕饰图案,看起来非常华丼。

2、软心包框墙

软心也是包框墙的一种做法,即将壁心的抹灰做成白色的素面,其周边用木条做成花纹图案压边,中间挂“吉祥”、“如意”的寓意吉祥的字牌。有的则在墙上加上壁画,有的则干脆做成素面的形式。

(14)墀头

硬山式建筑的山墙,是由台基处直达屋顶的山尖处得,也就是说,山墙处没有出檐,而只在前后有出檐,这时的前后檐的伸出是有一定的幅度的,不能过大,如果过大的话自然就会失去支撑。但是有的时候却需要将前后檐加长,有的甚至要超出台基的长度。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山墙的前后檐向外伸出,超出檐柱之外,也就是檐柱之外砌筑上达屋顶,下至台基的墙体。可以一直砌到台基边上,这样一来从山墙正面看就多出了一截墙体。这段多的檐柱之外的的山墙上部就叫做“墀头”。

墀头装饰:墀头是建筑立面上比较显眼的部位,因此特别注重装饰。

北京四合院墀头的装饰非常丰富,有团寿草龙、牡丹、菊花、松、竹、梅、博古图案、喜鹊登梅、太师少师、松竹葡萄、子孙万代等。

(15)檐墙

处于檐柱和檐柱之间的墙叫做檐墙,其中在建筑前檐的叫“前檐墙”,在建筑后檐的叫做“后檐墙”。

前檐墙一般多用于普通民宅,因为等级较高或很高的建筑一般都是用门窗做为前檐墙的装饰。后檐墙则普遍砌筑,北方因天气寒冷往往砌筑的比南方厚。

建筑的前后檐,尤其是后檐,檐墙一直砌到屋檐下,与屋檐相连,檐椽架到檐檩上但不伸出,外面的墙体砌到与檐平,将椽头完全封住,这种直砌到屋檐下的墙就叫“封护檐墙”。

清代硬山建筑的前后檐墙,特别是后檐墙,较常采用“封护檐墙”的做法。

漏檐墙也称为“漏檐”,是建筑墙檐与后檐的一种做法,相对于封护檐墙。

即建筑的前檐和后檐,尤其是后檐,墙体不直接砌到屋檐下,而是在墙与屋檐之间留一道空挡,这段空挡之中的椽、梁、枋都外露,梁枋上往往做出丰富多彩的装饰,非常漂亮。漏檐是一种较为讲究的檐墙的做法。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