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笔记
1.交通:
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肩上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建唐胥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兰新铁路。‘‘九五’’期末,营运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1997年以来,几次大提速。
公路:
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出现。随后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水运:
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海务运动时期,浑务派创办轮船报商局。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事业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到天津航线开通。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
电报: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我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沟通全国的电讯网络。
互联网:
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或通过聊天室等方式进行沟通。
特点:互动、快捷、综合性。
*中国于1994年接入互联网。
(二)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
国人自办: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戊戌变法时期以《时务报》为代表,辛亥革命时以《民报》为代表,新文化运动时以《新青年》为代表。
电影: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早山》(京剧)放映成功标志中国电影诞生。
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誉奖的影片。
《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中国,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三)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1)外来交通技术的传入。
(2)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3)政府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四)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如何?
(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2)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逐渐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先慢后快。
(6)种类涉及海、陆、空三个方面。
(五)近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分别是什么?
(1)近代中国交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2)近代中国通讯事业: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六)报刊业:
发展原因:
(1)内国: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段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2)外因: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作用:1.传播西方文民,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2.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重大作用。
3.为夺取近期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