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应试教育 > 孟子的文言文高中

孟子的文言文高中

发表时间:2024-07-09 12:36:28 来源:网友投稿

1.孟子的文言文作品快高中文言文赏析之庄暴见孟子原文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③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④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14)?”王变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⑥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⑦,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⑧之音,举⑨疾首蹩頞⑩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11)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⑨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12)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13)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释字义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

②见(xian现)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朱熹《集注》云:“近辞也,言近于。”

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⑤变乎色:改变了脸色。

朱熹《集注》云:“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赵注则说是宣王恼怒庄暴把他“好乐”的事告诉孟子。

⑥直:不过、仅仅。⑦独乐乐: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

前一个“乐(yuè)”欣赏音乐名词后一个快乐作动词用,以下几句类似的句子同。⑧钟鼓之声,管龠之音:这里泛指音乐。

⑨举:皆、都。⑩疾首蹙頞(cùè):疾,《说文》:“病也。”

蹙,《说文新附》:“迫也。”引申为聚也。

赵注云:“疾首,头痛也;蹙,愁貌。”王夫之《四书稗疏》云:“疾首者蓬头不理,低垂丧气,若病之容耳。”

頞,《说文》:“鼻茎也。”(11)极:《说文》:“栋也。”

《通训定声》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引申为极致极端。

(12)田猎:在野外打猎。在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项带有军事训练性质的活动。

由于它要发动百姓驱赶野兽,各级地方官员都要准备物资和亲自参与,所以古人主张应该在农闲时候有节制地举行,以免扰乱正常的主产秩序。(13)旄:旗帜,这里指仪仗。

(14)诸:相当于“之乎”,“之”是代词,代之前的“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乎”是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全文解释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朝见,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几天后,孟子在觐见宣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宣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宣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宣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那就让我来为大王讲讲音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

’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现在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以王道统一天下。”《孟子》梁惠王下(出处)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

2.高中文言文涉及孟子的一段小故事出处孟母三迁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孟子》二则初中古文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但是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求高中文言文《齐恒晋文之事》全文翻译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根据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向受刑的地方。

(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

我确实知道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孟子)说:你不要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一下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肢体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

5.《孟子》中的小故事文言文孟子》中的10则经典故事

1.再作冯妇——《孟子·尽心下》——有个叫“冯妇”的男子,空拳打死老虎,国王给了他一个“士人”的官去做。一次外出看到老虎伤人,他跳下“官轿”,朝老虎扑去….百姓称好,而其他的“士人”却笑他身为官员,不成体统。

2.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孟子连续问了齐宣王三个很棘手的问题,他无言以答,只有东张西望,看看左右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3.拔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宋国有位老农,嫌秧苗长得太慢,有一天,他就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来,他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叫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的儿子赶快跑到田边一看,禾苗全部枯槁了。

4.骄其妻妾——《孟子·离娄下》——说齐国有个丈夫死要面子,说天天与有钱人在一起,并经常吃得醉醺醺很晚才回家来,后来他的妻妾发现他原来天天是在外面当乞丐,还是给他面子,他仍然可以大摇大摆地从外面回来,还在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5.下棋——《孟子·告子上》——秋先生是围棋高手,他有两个徒弟同时与跟他学下棋。两个人中有一个专心致志;另外一个虽然也在听讲,但心不在焉想得是天上的大雁自己准备怎么去射击它们。两人同时学习,智力也差不多,但是效果却大不相同。

6.苑囿嫌大——《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沉溺于声色犬马,成天飞鹰走狗,到处围猎,群众意见很大,但是他以为自己的狩猎场地还没有周文王的大,对于群众的抱怨很不理解。孟子告诉他:周文王的狩猎场是向群众开放的;而谁进你的狩猎场地是要杀头的。虽然场地比周文王的小,群众还嫌你的苑囿大呢!

7.煮鱼——《孟子·万章上》——有人送给子产一条活鱼,子产就叫他的手下人把鱼到池子里去。结果这个下人把鱼拿出去煮吃了,还回来对子产说:“鱼我已经放了,刚放下去时,呆着不动;一会儿,它才显得得意的样子,一甩尾巴钻进水里去了。”子产高兴极了。那个手下人之后对人说:“谁说子产聪明?我早把鱼吃了,他什么也不知道呢!”

8.以羊换牛——《孟子·梁惠王上》——齐宣王看到用杀一头牛去祭祀,不忍心,以羊来换子。其实失去了祭祀的意义了。

9.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同样是逃跑,跑出五十步的嘲笑跑出一百步的胆小,其实他们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逃跑。

10.偷鸡贼——《孟子·滕文公下》——有个偷鸡贼,天天偷鸡,有人劝他,他打算改正,打算改一天偷一只,改为一个月偷一只,这样明年就不偷了。

6.高中语文文言文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南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7.《孟子》中关于勤奋好学的文言文弈①秋②,通国③之④善⑤弈者也。使⑥弈秋诲⑦二人弈,其⑧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⑨;一人虽听之⑩,一心以为有鸿鹄⑪将至⑫,思⑬援⑭弓缴⑮(zhuó)而射之⑯。虽与之⑰俱学,弗若⑱之矣⑲。为⑳是其(21)智弗若与(22)?曰(23):非(24)然(25)也。

1、弈:下棋。

2、秋:人名。

3、通国:全国。

4、之:的。

5、善:善于,擅长。

6、使:让。

7、诲:教导。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奕秋(的教导)。

10、之:指弈秋的教导。

11、鸿鹄:天鹅。

12、将至:将要到来。

13、思:想。

14、援:引,拉。

15、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6、之:天鹅。

17、之:他,指前一个人。

18、弗若:不如,比不上。

19、矣:了。

20、为:因为。

21、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22、与:文言助词。

23、曰:说。

24、非:不是。

25、然:代词,这样。

译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比如下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艺;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

弈秋是全国有名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大雁要飞过来,便想拿拉弓搭箭去射它。于是乎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说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并非这样。

8.高中生必背古文有哪些以下这些是高中课本上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全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一段)

劝学秋水过秦论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师说阿房宫赋(全文)

谏太宗十思书(十思一段和前一段)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议论的一段)

项脊轩志(姗姗可爱一段)

长亭送别(3小段)

陈情表赤壁赋逍遥游滕王阁序(全文)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论述的长段)

报任安书(孙子膑脚一段)

屈原列传(屈原即黜一段,渔父一段,还有一段忘了)

初中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桃花源记…………………………………………陶源明(全文)

五柳先生传三峡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了解)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岳阳楼记…………………………………………范仲淹(全文)

出师表…………………………………………诸葛亮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