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1.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型有哪些(一)判断句的格式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
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64646530)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
如: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
如: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4.“者~也”都不用。如:①此人力士。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刘备天下枭雄。()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如: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促织》)(二)被动句的格式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五蠹》)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
如: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
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
如: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
如: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
“归之农”,使之归农。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
“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②君何以知燕王?(.—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五)句子成分的省略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
如: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
如。
2.高中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急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梁将即楚将项燕.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二)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三、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四、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②未绝鼓音.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3.高一古文的各种句式整理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
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
于。
”
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用“见”、“于”,“见。
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
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