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应试教育 > 如何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

如何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

发表时间:2024-07-11 02:46:53 来源:网友投稿

一、掌握方法,开阔视野。

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但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搜集到有关的资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教师要教给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一是先弄清楚要搜集的资料是属于哪一类的,再有目的地进行寻找;二是带学生到学校阅览室阅读,教师加以指导;三是列出参考书的书名,让学生到图书室借书;四是提供信息,指导学生到书城、罗湖少年活动中心或上网查找。五是方法灵活多样,可采取主要内容概括法、摘句法、复印法等。并把学生搜集来的有关资料张贴在教室“Our园地”上,供全班学生阅读,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有利于进行现代科学教学。

二、紧扣课文,搜集资料。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如:学习《长城》、《桂林山水》一课,让学生查找有关长城、桂林的历史、传说、歌曲、图片等资料;学习《开国大典》一课,一方面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中华历史五千年》,一方面让学生收集有关解放战争的故事、革命家的生平或相片;学习《狱中联欢》一课,要求学生阅读《红岩》小说,并搜集革命烈士的资料;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让学生阅读抗日战争的有关故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责任感。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独立地学习语文,面向世界、认识世界,创造个人的世界,发挥个人的潜能,培养足够的能力和信心。

三、交流信息,开拓思路。

为了达到延伸课堂教学的训练目标,要求学生把搜集来的资料,在课堂上汇报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会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相辅相成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有利于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关心,使学生的个性、差异、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的气质现代化、观念现代化、思想现代化。而且课堂语文训练和课外语文生活实践的强有力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善读无字生活的习惯,和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学习习惯。有了这些习惯,学生就会对课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会等大范围的、多角度的生活内容广泛涉猎、获取,必将为课堂语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从而实现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四、辅助引导,互相探索。

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个体,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独立发现人们已经发现的各方面语言文学知识,教师应在教学中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但这种引导应该是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它应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要相适应。这种支持应该作为学习的支架,在学生需要时提供,而在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独立探索时就要撤消,以免限制和束缚学生的建构活动。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一方面要分析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需求,同时又要考虑应在何时提供何种支持,在何时撤消,在何处多给引导,何处应少给引导。外在的引导和支持应随着学习的进行而逐渐动态地减少,随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逐渐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探索。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课堂教学就成了课堂生活,语文魅力的证同效应也就应运而生了。学生为自身的学习承担了比以往更多的权利和责任,教师充当“促进者”、“塑造者”,通过对话与学生互相探讨,向学生提供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参与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学生角色和学习环境的新概念也使得原来注重个体的学习方式让位于提倡学生间互相探讨、互相促进的合作学习。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