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附录三
清华文物珍藏掠影幽雅富丽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不仅拥有数量、质量排名全国高校前茅的书刊文献,而且还珍藏着一大批弥足珍贵的文物。它们包括青铜器1489件;甲骨1755块;兽骨、玉器、贝器、石器共234块;古钱币217件;字画40幅;碑刻墨拓近千幅;各类舆图、阵图、海防图等27幅以及器物拓片、瓷器和古彝文写本等。这批丰富多彩的传世珍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堪称文化瑰宝。说起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物的历史,必然要提及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陈梦家(1911-1966)先生。1944至1947年,陈先生讲学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此时期他便开始注意收集流散在美国各地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他非常赞赏欧美一些大学开设中国美术史课程和建立博物馆的做法,并对祖国文物大量流失海外深感忧虑。1947年回国后,陈先生任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与中文系、历史系、营建系、人类学系的同道发起并于11月间成立了中国艺术史研究委员会,以此为筹建清华大学美术史考古学系及博物馆(后定名为文物陈列室)做诸项准备工作。艺术史研究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分工协作,四处搜集各类文物,李济、袁复礼负责史前陶器,吴泽霖在滇、贵等地采集西南少数民族文物,陈梦家负责铜器,并与潘光旦共同总理全局。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短时间内便收集了大批文物。其间还得到了校外热心人士的捐赠,如孙冰如、刘仁政、叶叔重捐献了部分家藏甲骨,芦芹斋斋主岳彬捐赠了令狐君嗣子壶(该壶于1928年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原为一对,为战国中期重要青铜器。该壶早年流入巴黎和纽约达二十年之久,后经陈梦家先生费尽心血,百般促成,芦芹斋终以重金购得,运回祖国并捐给清华,1959年又由清华大学调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另一壶现藏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另外丁惠康捐赠的台湾高山族文物,也为清华珍藏添色不少,这批宝贵文物包括台湾土著居民的生活用品、建筑构件、民俗崇拜物等,当时在国内尚属罕见。1948年4月29日,时值清华大学三十七周年校庆,文物陈列室正式成立,并将藏品公开展出。包括上百件商周青铜器、一千余片甲骨、台湾高山族文物和西南苗、彝、纳西族文物,另外还有金石拓本、数十件六朝隋唐石刻等等。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幅乾隆时期的大型织造—乾隆缂丝巨型佛像。它长逾六米宽约四米,工艺精湛,色彩多至百种以上,极为繁复工致,堪称缂丝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陈梦家先生进一步倡议,在陈列室的基础上筹备建立清华大学文物馆。遗憾的是由于1952年的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的教学科研转向,文物馆未能如愿建成。这一时期清华大学文物陈列室的收藏品亦有所分散:一些珍贵的青铜器被调拨至中国历史博物馆、清华大学建筑系;少数民族文物则多被调至中国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剩余的文物在十年动乱期间也遭到一定的损失。此间幸赖清华大学副校长刘仙洲和图书馆副馆长徐静贞多方维护,才使这批珍贵的文物得以留存下来。目前这批文物仍妥善保存于清华大学图书馆。文革后清华还陆续接受了海内外校友的一些私人捐赠,使得图书馆的文物珍藏愈发丰富。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