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辅修什么好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小学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小学语文和社会课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二、培养规格
1.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掌握牢固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国语言文学知识;熟悉历史学、哲学、政治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具有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小学教育研究和小学教育教学的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
本专业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意识;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求实创新意识、人际交往意识;掌握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好。
2.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1)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求实,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工作。
(2)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需要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系统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具备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能力。
(4)了解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关的各交叉学科的知识,具有适应相邻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5)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6)掌握获取与应用科学研究信息的方法。
(7)心理素质好,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三、实现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主要措施
1.严格执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计划内容。
2.全力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密切关注小学教育专业学科发展前沿知识介绍,使学生基本掌握小学教育的现代知识体系,理解本学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保护世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4.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和应用本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着力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训练,使学生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思维方法,为进入小学教育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6.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强健体魄、磨练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长期工作打好基础。
7.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科技活动和人际交往实践,参加主辅修、课外讲座、第二专业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育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
小学教育专业(中文与社会方向)教育内容由通识教育内容、专业教育内容和综合教育内容三大部份共15个知识体系构成。通识教育内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体育和实践训练等7个部分。专业教育内容包括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专业实践训练等3个部分。综合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教育、学术与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和自选活动等5个部分。
五、课程设置结构体系
本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类别:理论教学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选修课三个教学平台,三个教学平台下共设有5个课程类别,其中公共基础课平台包括通识教育课和教师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平台包括专业课;选修课平台包括通识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类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学术与科技活动、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8个部分。
六、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学术与科技活动、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具体安排如下:
1.入学教育与军训
入学教育与军训对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具有重要作用,入学教育与军训时间为2周,安排在第一学期入学后进行。
2.劳动教育、社会实践
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环节,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时间安排在第一、三、五学期的周末和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安排在第二、四、六学期的寒、暑假中进行。
3.教育实习、教育见习
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和提高从事小学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教育见习利用三年级课余时间进行并完成“五个一”,即一份综合评课报告、一份综合性见习总结、一套规范的示范课教案及课件、一个规范的主题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一篇教研论文或调查报告。教育实习8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实习原则上采用集中方式进行。
4.学术与科技活动
为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除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与科技活动外,每学期将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2-3次专题讲座;每个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以小组形式(3-5人)完成一份科技创新作品或创业计划。
5.技能训练与测试
教师职业技能对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职业技能四年不断线,每学期根据教学情况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训练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教学基本技能,主要有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二是专业学科教学技能;三是特长技能,主要有音乐、体育、美术某一方面的特长技能和就业指导技能。技能测试每学期安排1周,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测试。
6.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按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规范执行,安排在第七、八学期进行。第八学期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占课堂教学时间5周。
七、学制、学时与学分
1.学制:四年,实行学年-学分制。
2.学时与学分:理论教学2694学时,151学分,实践教学38学分,合计189学分。
八、毕业条件、学位授予与学位课程
1.毕业条件:学生在规定年限内,必须课程成绩全部合格,修满规定的学分,且平均学分绩点达到规定要求方能毕业。
2.学位授予:取得毕业资格且学分绩点达到学位条件要求的毕业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3.学位课程:小学应用心理学、小学应用教育学、小学语文教学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