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古诗词赏析
在大学语文古诗的学习中你们是怎么赏析古诗词的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古诗词的赏析方法,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大学古诗词的赏析方法
一、参考结构:;第一段、入手;第二段、内容分析(核心意象名句)--主旨;第三段、艺术手法效果分析;第四段、结尾(总结、抒情);
二、入手方式;1从世界入手:社会背景、时代特点、审美风尚等;
2从作者入手: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个性特征等;
3从作品入手:意境营造、语言特点、作品结构、情景
三、内容分析;主要从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着手。
诗歌鉴赏写作
一、参考结构:
第一段、入手
第二段、内容分析(核心意象名句)--主旨
第三段、艺术手法效果分析
第四段、结尾(总结、抒情)
二、入手方式
1从世界入手:社会背景、时代特点、审美风尚等。
2从作者入手: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个性特征等。
3从作品入手:意境营造、语言特点、作品结构、情景处理、修辞手法等。4从读者入手:阅读感受、主观评析等
三、内容分析
主要从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着手,层层探析、推导主题。抓住核心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关注名句,结合部分修辞手法如:比喻(《虞美人》)、夸张(《蜀道难》)、象征、用典(《水龙吟》)、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天净沙》、拟人、名词结构句、数目字、排比、对偶、叠字、映衬、借代、等修辞手法;并结合体裁特点:1格律诗:颔、颈联错落有致;2绝句:前叙事后刹那抒情(五绝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情思。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蕴涵丰富;七绝多山水诗送别诗,刹那的感觉、无穷的余味,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表现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情、人性,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3词曲:层层铺叙(赋)、多用口语;4现代诗:客观对应物、双层结构、哲理表达、抽象意象与具象意象结合。
四、主旨思想例举
1多义(合理、高远,具有超越性,如企慕象征说)
2隐逸情怀天人合一
3寄情山水消解忧愁
4爱国情怀壮志难酬
5国家动荡身世之慨
6洞察历史哲人之思
五、艺术手法例举
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饮酒》《山坡羊》《前赤壁赋》《天净沙》)2对比衬托递进(《关山月》《虞美人》《临江仙》《乡愁》)
3回环往复(《蒹葭》《再别康桥》《乡愁》)
4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意境)
5神韵(生气不灭、回味无穷;生动形象、象征寄托)
6宏大气势与细节描写结合《登高》《关山月》
7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8形声色结合(《山居秋暝》《登高》)
9动静相衬(《山居秋暝》)
六、诗歌鉴赏层次角度
语言层
世界作品意象层作者读者
意蕴层
大学语文古诗词赏析(一)
陶渊明
《归园田居(一)》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归园田居(二)》
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归园田居(三)》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大学语文古诗词赏析(二)
《饮酒(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采菊这一动作有何深刻含义?
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一个采菊的动作则包含了诗人脱俗尘世,热爱自然的志趣。
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见是无意中看见,诗人与南山如老友相见般的亲切,把人和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向远看,把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深刻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