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
小学生思维基本特征
1、直观形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是对自己身临其境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刚开始学加法时的孩子你问他1+1等于几他可能不知道,但如果你给他一块糖,然后再给他一块糖,这时你问他一共有几块糖,他马上就会回答有两块糖。其实小孩并不是不知道1+1等于几,而是他们的认知过程总会与具体的事物放到一起。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多使用直观教具,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抽象概括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例如:在二年级时,讲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这节课时,学生对“平均”不理解,我们在教学可以准备一些漂亮的纸星星,从中拿来20颗星星,分成四组,比如按照8、4、5、3的顺序分的,然后问孩子“这是平均分吗?然后一个一个的分,正好每组都分得5颗。然后问学生:这是平均分吗?进而告诉孩子:“这就是平均分,就是每组或每人分得的东西同样多。”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正是借助直观的实物纸星星来实现的。
3、有效思维的时间短
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那么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
4、小学生的思维浅显,不深入
由于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深入的思考,只考虑表面。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2、4、8、14、22__44、58中间的数应该填几,有很多同学找不到规律,就放弃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的印象中像2、4、6、8、10、12、14这样的等差数列,才算有规律,因为它们每相邻两个数之间差2。而2、4、8、14、22__44、58它们的差是2、4、6、8、10、12、14具有一定的变化,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多,这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5、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变换
小学生往往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常以旧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比如在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由于学生刚刚学习直角∟,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只有这样∟的角才是直角,而出现这样的时,在学生生思维中与以前学过的直角不一样,所以误以为这个角不是直角。正是由于学生思维的这种定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