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第一篇教材简析
本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文章以仙字贯穿全文,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十分严谨。语言上整散结合,富有变化。可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课前准备
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的原因。
3、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4、把不能弄懂的字词和预习中的问题批注到课文旁边,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
朗读崔颢《黄鹤楼》诗导入新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关于黄鹤楼的一首古诗,今天我们则来学习一篇关于黄鹤楼的古文。
检查预习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原因。
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语:通过刚才大家的发言已经初步了解了中国的三大名楼,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翻译课文①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页下注释自己翻译课文内容。②学生互相质疑提问,遗留问题提出到班级讨论。③检查翻译情况,统计普遍情况和特殊情况,纠正错误。
3、说说你对黄鹤楼的总体印象或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可从外观和建筑的特点等方面来谈。)
精读评析
教师指导语: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同时思考以下问题,需要时可以小组讨论,写出结论。
1、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中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2、文章最后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侧面写出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3、你觉得文章在写作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句加以分析。(学生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
1、学生自主归纳,教师总结大致如下:课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的思想感情。
课后学习
积累文中的字词(名:命名。),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黄鹤楼
地理位置命名由来所见所感地位价值
《黄鹤楼》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翻译全文。感受黄鹤楼的美。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感受黄鹤楼的美。
教学难点:
某些词语、句子的含义;发挥想象,感受黄鹤楼的美。
教学方法:
因难度较大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品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我们学的《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
自由阅读读准字音。
隅费祎憩巃苁闼窥
因本文翻译难度较大,所以以教师讲解为主。
强调需要注意的词语:
隅:角落。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
以名楼: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名,动词,命名。
《神仙》之传:即《神仙传》。《述异》之志:即《述异志》。
(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赋这种文体每句多用四字、六字,并且对仗工整。)
耸构高标巍峨巃苁意思相同,都指高大雄伟的.样子。
(这是赋中铺陈的写法。)
倚:靠着。重檐:两层屋檐。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形胜:山川胜迹。最:最好的事物。
全文翻译略。
请学生再次通读全文,找出翻译上仍有困难的地方。
理清课文层次。
明确: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和译文。
板书设计: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第二课时
检查课文朗读。
看完了这篇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黄鹤楼在你心里的形象吗?
自由发言。
可能有这几点:
1、黄鹤楼很浪漫,很神秘。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了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的记载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舫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2、黄鹤楼很高。
观其耸构巍峨,┄┄俯拍云烟,从整体到部分,从仰视到俯视,全方位展示它的高。
耸构巍峨高标巃苁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苁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
3、黄鹤楼很美。
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地位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美在它的气势,它的精制,稳重中有一丝轻盈,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教师小结:
1、本文内容紧凑,结构严谨。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为神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也正因为这楼高耸入云,云烟缭绕,所以它是会集灵仙的所在。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
2、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节选部分只有115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疑,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3、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这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课后作业:
整理课堂笔记。
板书设计:
黄鹤楼:1、黄鹤楼很浪漫,很神秘。2、黄鹤楼很高。3、黄鹤楼很美。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