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应试教育 > 小学二年级《有多重》教案几课件

小学二年级《有多重》教案几课件

发表时间:2024-07-15 13:24:52 来源:网友投稿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使学生获得克、千克的明确观念,要充分利用直观,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重、难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秤及用途。

2、每组准备一个台秤(或一个弹簧秤)两个熟鸡蛋、两袋盐、1小袋水果、几枚硬币

教师准备1袋棉花和1袋铁钉(大约都是1千克左右)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天平。

教学手段: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感知体验多媒体课件

学校及学生的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具有现代化规模的省级师范校,学校的各个班级都配有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学生很容易从网上了解一些必要的信息,而且学校地处市场、超市和药店等公共场所较近。学生经常跟家长一起买东西能看见不同类型的秤(如:台秤、电子秤),所以容易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也容易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但平时人们经常交流的语言还是几斤、几两,因此学生对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很陌生,另外班级学额(60人左右)较大,分组时各组人数要达到8—10人,这可能对教学造成一些障碍。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使较抽象的质量单位能被学生具体地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准备在下周三进行一次拔河比赛,咱们班应该选那些同学参加呢?

(生纷纷指出学生的名字。)

师:(指着班上最瘦小的一名学生)为什么不选他?

2、实践体验。

同时让高大的一名学生和这名瘦小的学生互相背一背,并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

再请学生掂一掂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板书:有多重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入下面的学习。)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一)认识生活中的秤

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或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

2、生分别说出自己见过的一些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出示一些秤的图片(多媒体出示)和实物。

3、让学生观察带来的台秤、弹簧秤、天平,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

4、本节课我们就用台秤、弹簧秤和天平来称一称。

(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

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

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

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

3、估一估。

师: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生1:我们组5个苹果

生2:我们组的8个文具盒

生3:我们组6本书

…………

4、猜一猜。

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

师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

5、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说一说身边或教室中物品和质量。

生:窗台上的一盆花有1千克重。

生:指着一摞作业本大约有1千克重。

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

生1:也可以用秤称。

生2:我看书知道可以用天平来称。

(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师:我们就用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

汇报:生:10个1角是10克,我知道1个1角的硬币就是1克。

生:一枝笔是10克。

生:一个鸡蛋是50克。

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四)单位换算

1、师:同学们认识了千克和克,拿出你们组带来的盐观察一下盐袋的正面是怎么规定质量的。引出:1千克=1000克

2、练一练书中20页的2题。

3、指“kg”、“g”,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师:老师这有一段录像同学们想不想看。

生:想看。

师:录像中有数学问题,要注意哟!答上的奖励一颗★

开始放录像。

镜头一:几名学生在校医室量体重,当一名学生站在秤上时,画面拉近称上的刻度。50千克。

镜头二:一名学生与父母在超市购物,学生拿起一个果冻,画面拉近封皮上的净含量:30克。

镜头三:爸爸拿了一个西瓜放在台秤上,画面上拉近秤上的刻度。指针指向刻度“5”。

…………

2、师:谁找到了镜头中数学问题,请回答。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自觉地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

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3、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中物品,发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学生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来完成的,在活动中学生亲自感知、亲自体验。并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尝试了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交流获得新知的喜悦,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际操作获得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由于班级的学额(60人)较大,每组人数较多,每组中在操作过程中配合的不好,学生都争着操作、争着发言,因此课堂显得较混乱。这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控。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