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上海的学生会成为重点大学的主力军
网友一:
上海与北京类似。211以上高校有9所,名额60%左右都给了当地人。某重点大学庆祝百年诞辰,绝大多数校友都是上海人,被人戏称百年名校成了“阿拉”名校。一到双休日上海学生都回家了,校园一下子冷冷清清。
全国重点大学,聚集了全国最优良的资源,理应“聚天下英才而教之”,但不少学校却“聚本地生源而育之”,“全国重点”演变为“地方重点”。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比较复杂了。
网友二:
1、教育资源:北京、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两个城市,一个是首都城市,一个是仅次于首都的城市,配套教育资源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强大的经济基础+独特的地理环境,汇聚了全国顶尖的师资力量。
2、精英多:几十年前,考大学是获得大城市户口最快的捷径,造成了高学历人才都往北京、上海跑,自但是然,精英的后代也不会太差,不是有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开玩笑的话,勿喷)。
至于其他的我觉得都离不开这北京、上海特殊的背景。或许有人说大家都很重视教育,可是能跟这俩地方比吗?
网友三:
我朋友的女儿是上海人读的四大名校,考之前就去清华北大面试了,要拿出初中高中得各科成绩,和平时在学校担任的职务,还有会什么技能,面试很严格,结果清华北大全部通过,就等高考成绩出来上学,但是高考成绩不能低于录取分数的20分,有的好学生就怕临场发挥失败,但是学校面试的全方位的,不单单看成绩的,成绩再好面试不合格也不会入取的。还好她也争气高于分数线,选择了北大,还没上学前,北大(上海考进去的)师哥师姐就联系到她了,说明上海人很团结的,一方面考进去的人确实很努力,都是优等生。
网友四:
一是资金问题。1999年开始,一批全国重点高校实行“省部共建”,除了国家投入外,每年地方政府都给予这些大学不少投入,在当地多分配招生名额就成了高校的一种“回报”方式。
二是各种关系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试想这些重点高校中绝大多数管理者、教师都是当地人,和他们常来常往的当地政府官员的子女都是当地人,校友、老乡、同僚、好友、合作伙伴、师兄弟姐妹,互惠互利,团结互助,形成事实上的地方保护。
网友五:
晕,你这个有数据嘛。我们国家招生采取分配区域竞争制,本省市的占比回达到至少2成,有的达五成这个主要是和地方经费投入以及经济优势有关。北京重点高校多,自然分配名额多,但实际北京上海的高考划线和各地区差别不是很大比如内部一本率会控制在一定水平,所以上重点线笔咧也不会有明显区别其他地方,但进入北京名校的机会多,但不是北京学子整体进入名校机会多,尤其考出北京,一样要和其他地方竞争。
网友六:
不是上海北京的学生聪明,而是招生制度造成的。上海北京的大学.百分之九十是招本地的。全国统招你看本地人能有几个在本地读大学。为什么有哪么多的人要和本地人假结婚让孩子参加本地高考。
京沪的高级知识分子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的改变,即许多高级知识分子更注重对孩子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