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应试教育 >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4-07-16 21:04:19 来源:网友投稿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因而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教师应该打破固有的模式,改变旧的教育方法,保留学生的创新个性。一.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和思考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总结一点,学生多思考一点,尽量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中去。不要害怕学生过于放纵,不要害怕学生“唱反调”。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认识知识,让他们把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资源。我们要相信学生,在学生跳跃式思维下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还有奇迹。课堂上尽量做到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比如:一次听课教研时,授课教师在讲解生态系统这一课首先播放各个生态系统的影片学生认真观看影片,各小组讨论,分析某一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为题,选代表用口头作文的形式表达。教师讲解的很少,但是学生活动很激烈,学习这一章很透彻。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知识在进行“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节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多方收集有关中华鲟和环境的资料,并写出自己保护它的法。对于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我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了信心,有了兴趣,更加乐于参与学习。对于学生出现的失误,我不是随意地进行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找出答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做唾液对淀粉的消化实验时,有一组学生将三支试管全部放入100摄氏度的热水中加热,10分钟后滴加碘液发现三支试管全变蓝了。这时候我并没有否定他们,而是微笑着拿起这三支试管,请全班同学一起帮他们分析为什么这三支试管都变成了蓝色?经过讨论分析后得出:原来他们将试管全部放入100摄氏度的水中加热。这时老师又问:“从他们的结果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学生回答:唾液在高温下不能使淀粉分解。”老师:“虽然这一组同学模拟的不是口腔中的环境,但是却意外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知识:唾液在高温下不能使淀粉分解。如果再把它们放入37摄氏度的温水中又会有什么不同?那么低温呢?”学生们来了兴趣又马上去找寻答案。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特别强调兴趣的重要作用。3.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大胆探究实验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前辈谓学贵为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我们可以把生物理论知识让学生去生活化,去实践,去调查、探讨,达到教育的目的。有一次学生跑来问我:“文人总是赞扬“飞蛾扑火”中的飞蛾明知危险勇往直前,它知道危险吗?这一行为是学习行为还是先天性行为呢?”我鼓励了他们勇于发现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了结论“飞蛾扑火”属于先天性行为。我真是佩服这个学生,他太聪明了,想法太多了。由此可见大人总是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而他们的思考角度却很全新,这次学生给我上了一课。同时我又鼓励学生给他们讲了英国科学家弗莱明,青霉素的发现者的故事。弗莱明当军医的时候,看到很多战士因为伤口感染细菌而痛苦地死去,决心找到一种药物,来治疗因细菌引起的疾病。在实验中他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种神奇的药物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是他和几位科学家共同努力而获得的成功。弗莱明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头脑。学生更加激动了。我们应该让学生大胆实验,为学生能通过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助一臂之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或未来的教育不论作何种解释、何种作法,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不通过创新性的教学,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