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应试教育 >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发表时间:2024-07-18 01:34:25 来源:网友投稿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对农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小学《科学》这一门学科又为环保教育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科学课程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资源,在科学课中进行环保教育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成因分析1、当前小学生环保意识缺乏的原因及表现

农村地区的孩子普遍卫生习惯较差,学校附近的村子随处可见的白色垃圾(早餐包装、尼龙袋、油纸、废弃物),以及孩子们不整洁的个人卫生状况,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些学生的家庭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孩子们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保知识浅薄

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保知识了解少,缺乏基本的环保常识。比如:白色垃圾、废弃电池等电子产品、干净的江河水变黑的危害等知之甚少。许多学生认为保护环境就只是不要随地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看见废纸废物主动捡起。(2)环保目的不明

对于为什么要进行环境保护?在对我们学校160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认为不保护环境,地球就变成了垃圾场,大树、小草、花都会死,河水会变得不干净。学生们觉得我们环保就是让周围变干净,看不到垃圾,让大自然更美丽,人类生活更美好。其实环保的目的就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原因,寻找保护的途径与方法,自觉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均衡相处。

(3)环保意识缺乏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意识到水、电资源的宝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玩自然水、浪费水资源严重,也没有节约电的意识,教室里常常无人了灯还亮着,完全没有意识到缺水、缺电的严重性。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进行节约教育、环保教育。

(4)环保行为习惯差

学生普遍环保行为习惯差,明知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扔纸屑,不能进草坪踩踏,但是,校园里却经常看到原本打扫干净的地面常常会冒出纸屑等杂物;进草坪玩的学生也常有发现。

二、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挖掘小学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更丰富、知识面更广泛。(1)道德教育内容

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也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

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如四上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六下第五单元的《神奇的能量》„„(2)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如三上第四单元的《它们是什么做的》;三下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六下第二单元的《遗传与变异》„„(二)、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环境现象和环保问题单凭口头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或在他们心中产生震撼。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有关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例如利用多媒体播放“白色污染”情况: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水不见了,河面上常常漂浮着白色的塑料袋、饭盒、泡沫包装材料等一次性塑料物品;在公园的绿树从中,绿荫地上,花坛里,不时可见扎眼的“白色”;在宽阔的马路上,一阵风吹过,路边的塑料袋吹上了天空,好像一只只断了线的风筝等。通过播放短片,让同学们思考、讨论:白色污染为什么会如此猖獗呢?教育大家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不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从而增强广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进行环保教育。

我在教学《水污染》一课时,先带领学生到污染严重的河边实地的调查研究,看看水面上有哪些漂浮物?这些漂浮物来自哪里?闻闻河水有什么气味?因此面对发黑发臭的河流,让学生想到的是“什么原因使河水发黑发臭?”、“河水发黑发臭有什么危害?”,从而使学生对水质污染有了一个更直接的了解,增加了他们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环境探究意识。

在学习《从岩石到土壤》这一课时,课前带领学生走进自然,采集岩石标本和土壤标本,让学生从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学习,初步感知不同的岩石、不同的土壤来自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从而增长一些地理环境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在采

集标本过程中,接触自然,亲身体验,了解实际中的地貌,得到的知识远比单纯的岩石和土壤的标本要多得多。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还获得一些水土流失、树木保护水土、植物生长与土壤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增长了见闻,无疑有利于我们渗透环保教育。

(四)、结合环保节日,开展宣教活动。

一年一度的环保节日有:中国植树节(3月12日)、世界气象日(3月23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爱鸟周(各地有异,一般为4月至5月初的一周)、世界无烟日(5月31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世界土地日(6月25日)、世界人口日(7月11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9月16日)。通过这些节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的问卷调查等,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五)、让环保教育得到课堂拓展,学练结合,让学生形成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还要让课堂得到拓展,让学生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最终让学生形成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发挥学生的环保作用。(1)根据学习生活需要,有效使用废弃物,进行课堂环保拓展教育。教师在教学准备时,会发现我们诸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很多教具、学具都可以利用被人丢弃的废纸板或废木条等废弃物来自己制作而成。为此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积极捡回废弃物,为教师制作教具或为自己制作学具,还可以实行一些制作比赛,评比后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养成了环保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减少污染、变废为宝的良好习惯。

(2)参与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环保能力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的方式,拓展课堂教育。如每年寒、暑假就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利用假期时间,调查一下你所在的村组和家庭每季度用的水电,并认真分析是否达到了节约用水电的要求。或者利用假期,自己去捡废弃物去卖,看能否给自己挣本子费。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课堂知识,而且久而久之,环保也就成为学生自觉的一种能力。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