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应试教育 > 初中文言文虚词而字记忆口诀

初中文言文虚词而字记忆口诀

发表时间:2024-07-18 03:48:26 来源:网友投稿

1.求记十八个文言文中虚词的口诀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2、与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

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参与)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2、用作连词,“同”“和”“跟”。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和,跟,同)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例如: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3、焉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

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

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释义举例】“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句中不译)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词尾不译)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它,指蛇。)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

例如: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从这里)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例如: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哪里)4、何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

2.文言文实、虚词的记忆方法如何推断文言文中虚词的词义文言文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由于大多数文言虚词是从实词中借用或虚化而来的,因此.文言文中某个词有时是虚词,有时又是实词.这是区别和确认虚词的一个难点.另外同一个虚词在具体的语言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我们经常接触到“以”字,义项就相当丰富.作动词,“以”有“以为”“认为”义;作介词,“以”有“用”“拿”“凭借”“依据”“按照”“把”“因”“由于”“在”“从”等义;作连词,“以”有“而”“又”“而且”“并且”“用来”“以致”“因为”等义;“以”还可以通“已”,有“止”“已经”等义.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地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1.依据语法功能析用法,根据用法辨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句:①苏回为郎,二人劫之.(《赵广汉办案》)②其母就与之诀.(《范滂别母》)③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范滂别母》)④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冯唐论将》)⑤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优孟衣冠》)⑥顷之,上行出中渭桥.(《张释之执法》)要判别以上几例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可根据语法知识鉴别它的用法,从而找到突破口.如①中“二人”是主语,“劫”是谓语,那么“之”就是宾语,而作宾语的常常是名词和代词,所以此句中的“之”作代词,代前句中的苏回.②句中主语是“母”,谓语是“诀”,“就”和“与之”只能作状语,这样看来“与之”只能是一个介词结构.“之'就应该是介词“与”的宾语,作代词.③句中“割”是谓语,宾语部分是“不可忍之恩”,中心词是“恩”,“不可忍”作“恩”的修饰成分,那么“之”就只能作结构助词“的”.④句中廉颇李牧是主语,“为”是谓语,“之”用在主谓之间,是助词,但不译.⑤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楚国堂堂之大”若理解为“楚国的强大”或“楚国强大”,与下句连接起来不够流畅.译成“强大的楚国”就好多了.这样看来“大”作楚国的定语,中心词应是“堂堂楚国”,“之”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⑥句中“顷”是个时间词.作了主句的状语,“之”附在“顷”后,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一个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如果“之”作动词“到”“往”义.用语法知识来判别也容易明白.例如“曾子之妻之市”.在这个句子中,“妻”是主语,“市(集市)”是宾语,第二个“之”不作谓语,句子就不通了.由此看来.根据语法知识可判别虚词意义,办法是抽出句子主干,划分句子成分,再看虚词功能.2·采用删换替代看变化,通过比较辨词义.请看下面的例句:⑦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刘安世为谏官》)⑧军功爵赏·皆决於外:归而奏之(《冯唐论将》)⑨皆知大王***而贵马也.(《优孟衣冠》)10一丝而乳,以至于寸.(《乐羊子妻》)11虏魏太子申以归.(《孙庞斗智》)__1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周教颐传》)_13从军平阵,以功除峨州刺史.(《循吏辛公义》)我们如何辨别以上几句中加点的“而”和“以”呢?假如我们把⑦句至⑩句中的“而”全部删去,读起来仍然流畅,句意表达没有影响.这表明“而”在句中都是作连词,只有删去连词,才会出现这种结果.我们再采用换位法,即将“而”连接的前后词句交换一个位置,就会辨出这几个“而”意义上的差异·换位后只有句⑨不影响原意,这说明此句中的“而”是并列连词.其他三个用“而”的常用义项来替代,句⑦中可用“可是”“但是”,句⑧中可用“就”“接着”·句⑩中可用“地”代换.“一丝”是“累”的状语,“而”表修饰关系.11至13中“以”采用删的方法,1112句可行13句不可.这表明1112句中“以”是连词,先“虏”后“归”,显然“以”表承接,“杀人”是方式,“媚人”是目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13句中的“以”不能删的原因是它是“介词”,“以”和“功”组成介词结构,用“由于”“因”等替代就可确定它的意义3瞻前观后析语境,根据位置辨词意请看下面的例子.14儿妾食麦而已.(《任其人》)15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范滂别母》)16天子设上下考以勉吏.(《书何易于》)17军士十七人人市取酒,以刃刺绷酒翁.(《太尉平乱》)18臣请以雕玉为棺.(《优孟衣冠》)19何后期为?(《穰苴执法》20帝愀然为之不说.(《寇准为相》)21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张释之执法》)22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寇准为相》)23君子当正其威仪.(《陶侃在广州》)如何准确地鉴别以上加点词的词义呢?我们可通过语境分析.观察这个词所在的位置,进而通过位置判别它的用法及意义.14句中的“而,用在句末和“已”结合在一起,它不可能充当连词、代词之类,只能作语气词,可以推而广之.而15句中的“而”用在两个连续动词之间只能是连词,有承接意义.1617两句中的“以”用在动词之前的是连词(一般是这样),有“用来”义,用在名词前和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后面有动词作谓语,它就是状语,所以17句中的“以”是介词,有“用”的含义.181920句的“为”用在名词和代词前,后面接动词的,它就应该是介词,后面没有动词。

3.初中文言虚词“而”的用法虚词而的用法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2、表因果关系:因而

①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3、表示转换关系:可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4、表并列关系,并列的成分必须词性和结构相同。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5、表递进关系:而且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大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贞》:

诸位如果有(拯救我村)之意,看我的马头(听我命令)就可以了。

②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立奉璧来。《廉蔺列传》

7、表状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呼呵着给你吃,走路的人不能接受。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晚上果然他们家丢了许多财物。

二、语气副词:就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后序》:

死就死了可是境界危险恶劣,层层交错出现,不是世人所能忍受的。

三、副词:尚且、都

①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问说》:

而以是为非的人,虽然有与他修身养心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可以得到有益的善事,求他使自己屈尊一下都不可能。

②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孟子·万章下》:千辆兵车的国君,寻求与他结友都不可能啊。

四、副词:乃

①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礼记》: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一个妇人在墓旁哭得很伤心。夫子扶着车前横木听着哭声,让子路去问那个妇人,说:“您这样哭,很像有很多忧愁似的?”(妇人)乃说:“是。”

五、指代副词:怎么

①况操自来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投降他呢?

六、副词、形容词词尾,无义

①铤而走险。《左传》:无路可走采取冒险行动。

七、连词,相当于“以”连接上、下、往、来等字。

①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问说》:三代(夏、商、周)以下,有学习,无求问。

②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自孔子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了。

八、祈使语气词:同“耳”,吧、呵

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4.求文言文中虚词“而”字的用法归纳1.动词:同“如”(如、像、似)——白头而新,倾盖而故—《新序》2.代词:这,这样——曰“而可以报知伯矣”—《战国策》同“尔”(你,你们;你的,你们的)——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3.连词:表并列(和、与、且、而[久而久之])——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表顺承(就、便、然后、而[不言而喻]——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表因果(因而、而[轻而易举])——问其故而患之—《左传》表修饰(地、而[侧目而谈])——项王瞋目而视之—《史记》表转折(可是、但是、却[可望而不可即])——水浅而舟大—《庄子》表递进(而且、并且[锲而不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假设(如果、假如)——谏而不入—《左传》4.通“能”:才能(名词)——行比一乡,德和一君,而争一国者—《庄子》能够(助词)——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

5.初中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有哪些而

(1)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2)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泉香而酒洌。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人不知而不愠。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面山而居。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文言虚词“而”字用法判断歌诀

“而”字用法功能多,常作连词表关系。前后词意认真辨,仔细分析巧判断。左右平等表并列,前后动作表承接,后面意深表递进,后面意转表转折,动作未发表假设,前面条件表假设,前因后果表因果,连接状谓表修饰。同“尔”代词作人称,复音“而已”在句末。

6.文言虚词用法巧记怎么巧妙记住常见文言虚词18个的用法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以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为“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7.初中文言文里“而”字的用法有哪些而(1)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某所,而母立于兹。

(2)副词,译为“就,才”。然则何时而乐耶?(3)连词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泉香而酒洌。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人不知而不愠。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面山而居。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文言虚词“而”字用法判断歌诀“而”字用法功能多,常作连词表关系。前后词意认真辨,仔细分析巧判断。

左右平等表并列,前后动作表承接,后面意深表递进,后面意转表转折,动作未发表假设,前面条件表假设,前因后果表因果,连接状谓表修饰。同“尔”代词作人称,复音“而已”在句末。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