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应试教育 > 初中文言文故事

初中文言文故事

发表时间:2024-07-18 21:47:06 来源:网友投稿

1.初中文言文成语故事盲子失坠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握木盾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曾子杀彘(曾子烹彘)

出处

选自《礼记》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②。”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⑥。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也⑾。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这见在。

2.请教一些与初中语文课本有关文言文小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刻舟求剑漫画

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哀溺》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

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3.求助我这里有一些,但不是很完全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本文借论述战争中进攻与防御的失利,深入论证“施行仁政”的必要性,“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

2,《曹刿论战》《左传》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3,《出师表》诸葛亮

全文主旨是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本文说理从一般到个别,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1,《三峡》郦道元

通过对三峡四季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与朱元思书》吴均

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

3,《桃花源记》陶渊明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4,《岳阳楼记》范仲淹

本文借助对洞庭湖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感情的描写,发表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5,《醉翁亭记》欧阳修

文章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妙景色以及他和滁州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出一幅“官民同乐”的图画,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借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特殊心理。

6,《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作者借月夜赏景,抒发了“不为世俗所累,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

1,《陋室铭》刘禹锡

本文借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或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品德和精神追求。

2,《爱莲说》周敦颐

本文借助莲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恶浊世风。

3,《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文章托五柳先生为名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2,《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作者以自己当年求学的经历,热情鼓励马君则要刻苦读书,意在说明:“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

3,《鱼,我所欲也》孟子

孟子借鱼和熊掌的比喻,阐明人生在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舍生取义”,那些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则是可耻的。

3,《论语》六则

孔子的这六则言论分别选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等篇,主要是谈学习和个人修养的。

4.初中文言文中出现的所有典故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①,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②

【典故】

①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战国时荆轲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赏析】

①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慷慨赴敌.

②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9、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典故】

①南冠(guān):古代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晋国囚禁,晋侯见了问道:“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作者被清兵逮捕.

【赏析】

①这个典故,既点明自己被捕,又含有要向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思.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①建安骨②,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③.

【典故】

①蓬莱文章:指汉代文学作品.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藏有仙家典籍.东汉中央校书处东观,藏书很多,被称为“道家蓬莱山”.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②建安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新,后代称为“建安风骨”.

③弄扁舟:这里是归隐江湖的意思.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

【赏析】

①②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③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①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摘自八年级下册)

【典故】

①燕然未勒:意思是没有建立破敌大功.据《后汉书》记载,汉和帝永元元年,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赏析】

抒发孤城将士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1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①,到乡翻似烂柯人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典故】

①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西晋时,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很悲痛,一次他从嵇康的旧居路过,听到有人在吹笛子,笛声使他想起被杀害的好友,就以悲愤的心情写了一篇《思旧赋》来悼念嵇康.

②烂柯人:见《述异记》.传说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两个儿童在那里下棋,他就在一旁观看.一局棋刚完,儿童对他说,“你的斧柄(柯)已经烂了.”王质回到家乡,见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来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赏析】

①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②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