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小学生打人应该怎么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行为,表达的都是内心的需求、动机和渴望,孩子也不例外。三岁以上的孩子打人,多数是因为心理需求无法满足,6岁以前是孩子建立社会道德的重要阶段,有些孩子的打人行为带有明显的攻击性,而父母如果放任不管,慢慢会形成习惯,日后想改正就有一定的难度。
1、制止
当发现宝宝打人的时候,且性质比较严重,家长要及时制止他们。要拉住他们的小手,严肃地对着他们的眼睛说不可以,就算宝宝还小,他们也可以通过父母的情绪感知到这样做是错误的
2、引导
稍微大一点的孩子有打人行为时,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告诉他们打人这件事是不对的。如果发现他们情绪很抵触我们的教育,那就允许他们先宣泄完自己的情绪,等他们心情平和之后再进行引导。可以选择给他们讲故事,家长朋友们可以多运用表情、动作、语调等,设计情景,模拟情绪,让孩子知道这样的行为不对,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3、冷落+表扬
当孩子打人之后,孩子屡教不改,那么就要全家“齐心协力”地对孩子做出冷落措施,虽然孩子会哭闹、生气、失落,但是也会逐渐明白自己打人是不对的,打人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慢慢的,孩子会自觉将打人行为改正。当发现孩子有明显进步的时候,爸爸妈妈要不吝啬地表扬,这样孩子很大的鼓舞。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小孩子很难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父母要帮助宝宝纠正。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急,父母更要保持耐心,尽量安抚,也可以给予玩具或者带孩子去哪里玩,发泄情绪,转移注意力,在游戏中淡化孩子的攻击情绪。也可以让孩子画画,让他们画出心中的所想,等到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再慢慢告诉孩子怎么说、怎么做。
5、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良好性格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靠亲情呵护养育监督,以自身的日常言行、创造的家庭气氛潜移默化地进行。父母之间要处理好自己两个人的关系,给孩子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他们以后的性格和三观的塑造都是及其重要的。另外现在社会呼吁每一个家庭建立学习型家庭,父母们可以精心选择可供孩子观看和阅读的动画作品、绘本等,陪孩子一起阅读和进行观后感讨论,将正确的思想输送给孩子,避免暴力及视觉冲击力较强的信息影响孩子的三观。
6、与孩子共情,进行移情训练
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的不良情绪,和孩子们共情,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研究者发现,很多校园里的不良少年,他们对他人的情绪识别能力很差。他们欺负比他们弱小的孩子,感受不到这些弱小孩子的痛苦,说明他们缺乏最基础的移情训练。家长们要从小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让他们感知生活中每个角色的情绪,可以通过和孩子做游戏、角色扮演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色彩,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会换位思考,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能够换位处事,更好地融入社会大流。
7、给孩子树立好榜样,注重个人修养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自我修养是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孩子成才的根本保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称为“生命的教育”,无数杰出的人才都是在这种教育下迈出成材的第一步。
父母自身要注意个人行为素质的修养,避免在孩子面前动粗,甚至是要杜绝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为人处世风格,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