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升平街小学的历史沿革
1931年成都市升平街小学成立,原地址在童子街,原名叫八区一小,是一所完全小学,共12个班。学生约六百人,教职工二十余人,当时的校长是民盟的李泽筠(女)。1949年12月成都解放,李泽筠继续担任校长。1951年学校更名为四区四小、李俊辉、王盛富先后代理校长。1952年,赵锡钦担任校长,四区四小迁至升平街。这里原来是冯伯书私人办的大华小学,最早是原国民党旅长袁朗如的公馆,进公馆门向左拐是一个四合院的厢房,中间是天井,向里走是一个大操场,周围修的平房作为教室。这时学校规模达到21个教学班,其中初中班两个,学生达到一千一百多人,教职工有四十余人。次年学校更名为成都市第三中心小学。文革后学校更名为成都市升平街小学。1979年市教育局出资在成都市太升南路274号建造了一幢转角式砖混结构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837平方米,另外修建大教室235平方米,厕所87平方米,同时修建了广播室、配电房、停车房、职工宿舍。学校成为西城区重点小学,被誉为成都市小学“五朵金花”之一。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培师,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教劳结合研究”、“优秀活动方案”、“依托课程,注重创新,生动活泼,发展素质”、“培养少年儿童传统美德”、“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等一批优秀科研成果获全国、省、市一等奖。“建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环保课题与日本大坂市环境科研所专家交流时得到高度评价。参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与实验”“八五”国家级课题研究获成都市教改成果一等奖、省政府二等奖。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创新教育先进集体、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陶行知研究会先进集体、市政府命名先进集体、绿色学校先进集体、文明单位、首批市少先队红旗大队、市德育先进集体。2000年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学校办学水平为“市、区一流”。2005年,区教育局出资修建框架结构多功能教学大楼,配置音乐室、美术室、微机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2005年9月,学校举行公推直选校长,邹军当选,成为全国第一个由社区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组成的民管会和全体教职工共同推选的校长。学校迈出了现代学校制度改革探索的第一步。2007年,学校进行了职能部门管理机构的改革,成立了以“校长室”为领导的一室四中心。教学质量管理中心、学生发展促进中心、教学服务中心和学校发展研究中心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学校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行。2009年4月,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决定将该区城东片区的狮马路小学、新华路小学、鼓楼小学、升平街小学等9所小学将进行生源或校舍整合。这是成都市城区最大规模的一次小学调整合并。原计划将鼓楼小学将进行扩建,在2010年完成扩建之后,将位于太升南路、现有17个教学班600多名学生的升平街小学整体并入扩建的鼓楼小学,合并后校址定于鼓楼小学现址。合并后的校名待定。此举遭到升平街小学全体师生的反对,在其他7校完成合并重组后,原方案被搁置。2010年,青羊区教育局再次提出合并方案,并强行将升平街小学整体并入鼓楼小学,大部分学生、老师离校。原校址被废弃至今。至此一代名校就此消弭于历史长河。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