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应试教育 > 上大学的学长帮帮学弟吧!在线等待!马上给分!!

上大学的学长帮帮学弟吧!在线等待!马上给分!!

发表时间:2024-07-21 01:43:47 来源:网友投稿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6分)

世界观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对世界的看法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会如何,既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伦;反过来说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使用的方法不同,也体现了不同的世界观。

因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教材8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的世界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是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范围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是这些领域的特殊规律。

2、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世界共同本质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也不能取消具体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作用。

(科学的科学对吗?为什么?“科学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哲学的概括和总结。他们认为“科学的科学”包罗万象的,从而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事实上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既相互区别,由相互联系的。)(选)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教材6(掌握)

1、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1)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精神和为第一性的问题(成为本原问题),对这个体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己任的认识能否反映客观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认识物质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

3、意义:

(1)指导我们在实践中要从客观出发而不要从主观出发,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指导我们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

五、唯物主义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教材8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征:

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说明整个物质世界;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缺点是带有只管猜测的性质,缺乏科学的论证。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征: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在用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机械性:用力学的尺度解释一切“任何动物都说成是机器”。

(2)形而上学性:用鼓励、精致、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逗人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3)不成地形: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达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

六、*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一起考1、2、3或分考3)

1、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积极的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2、紧急根源: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由于剥削者脱离生产,垄断了精神生产活动,因而总是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当他们把这种观点加以理论化,西永华以后就形成了唯心主义。

3、认识论根源;

第一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主观与客观,人士与事件是对立的统一,如果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片面夸大主观的作用,或者把认识的某一片断加以绝对化,就会导致唯心主义。

第二夸大感性认识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第三夸大理性认识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七、辩证法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选)

1、古代朴素辩证法: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八、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选)

1、历史条件: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资本主义盛会,其固有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越来越计划,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2、自然科学条件:三大发现(1)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2)细胞学说(3)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批判的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九、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教材10

十、建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教材10(12分)

十一、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教材15(没有考过)

十二、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错误是什么?教材11

第二章唯物论(第1部分物质论)

一、物质概念的几个历史发展阶段教材30

二、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如何理解辩证无为注意的物质观?)教材32

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的理论的关系教材33

四、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常考)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人的意思,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运动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关系:(1)从物质看,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物质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中。如果把物质和运动分开,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是形而上学。(2)从运动看,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如果把运动和物质分开,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就是唯心主义。

因此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或特性。(选)

五、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教材35(12分或考选择)

六、承认向相对静止的意义(选)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科学区分十五。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七、物质和时间、空间的关系(时间、空间为何是客观的?)教材37

八、如何理解社会历史的物质性教材40

九、为什么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一切从实践出发的哲学依据?教材56(12分或选)

第二章(第2部分意识论)

一、意识的起源教材41(12分或选)

二、意识的本质(什么叫意识)教材44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的途径教材46(常考)

四、人工智能和人的意识的关系教材46

五、*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教材55(12分必须会)

第三章辩证法(第一部分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一、普遍联系的概念及意义教材60-62

二、联系的多样性及其意义教材62(2003年考过小题)

三、如何正确认识条件教材63

四、什么是系统及主要特征教材64-65(选)

所谓系统是指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有序性,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性。

五、政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教材65-66(记)

六、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教材67(选)

(世界既是事物的集合体,也是过程的集合体)

七、两种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及根本分歧)

辩证法是联系、发展、全面考察问题的观点;

形而上学是孤立、精致、片面考察问题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在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即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承认矛盾时辩证法的实质,否认矛盾是形而上学的要害。(选)

八、为什么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教材67(选)

第三章(第二部分对立统一规律)(大题)

一、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教材72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材76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理论)

(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1、相互区别:在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其次要作用。

2、相互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矛盾,无所谓次要矛盾,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主要矛盾的解决规定者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而这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

(二)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

1、区别:在一对矛盾中,闹吨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其主导的决定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其次要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主要方面,无所谓次要方面,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次要矛盾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主要矛盾方面的解决。

3、二者在一定的调价下互相转化。

(三)意义: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学会区分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方面,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参考题:主次矛盾,主次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论3-4分,联系实际3-4分)

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教材72

五、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教材74-75

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6分题或选)

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6分题或选)

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及意义教材75-76(12分)

七、*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教材71

第三章(第三部分质量互变规律)

一、质量度及其意义教材81

二、*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教材83(大题)

参考题:量变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个人成长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要急于求成,要善于做量的积累,要善于抓住机遇,促成事物的转变。)

三、量变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材85

第三章(第四部分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选)教材87

二、*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教材88-89(背)

自我否定发展联系扬弃

三、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教材88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教材90-91

(为什么说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对事件的指导意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章(第五部分辩证法的五对范畴)(考概念)

一、简述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教材92

二、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教材94

(如何看待机遇问题?(1)机遇是偶然性的发现;(2)基于背后隐藏着必然性;(3)实践中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发现必然规律)

三、简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教材98

(分清楚四种情况:一,要分清可能性和不能,可能性有客观根据,不可能没有客观根据;二,要分清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二者都有客观根据,现实可能性是目前有条件实现,抽象可能性是目前没有条件实现;三,要分清两种相反的可能性,极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四,要分清可能性的大小,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四、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教材100

五、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教材10

第四章认识论(第一部分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定义,特点,基本形式教材106-108(选)

二、时间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材109-112

为什么事件是认识的基础(为什么事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大题)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事件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6分)

三、简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直接经验是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这种知识对我来说是间接经验。

2、就整个人类来说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实践;但对每个人来说其知识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一部分是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

3、由于人的生命和经历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去实践。所以学习间接经验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4、间接经验也要实践中学。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选)

四、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教材112(选)

五、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强调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产生和发展的。

2、(能动性)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

3、(革命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和说明世界,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

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教材114(背次题或第五题)

七、能动的反应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教材115(选)

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教材116(考过多选背基本理论)

九、简述认识的辩证过程教材115-120(考小题)

(为什么人类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因为(1)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时间改造世界的目的。(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得到检验)

十、简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为什么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教材119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1,时间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2,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可以取得成功,在错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会导致失败。)

第四章(第二部分真理论)

一、什么是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判断主观真理论教材121(选)

(主观真理轮还表现为:多数人拥护就是真理;真理就是逻辑上的清楚明白等)

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教材121(背)

四、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教材122-124

大题: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而导致失业失败;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践中不能固守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否则就会脱离实际,导致失败。)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真理标准的辩证法)教材126(看)

七、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教材127(看)

第五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腐朽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

二、劳动在猿变人中的作用(为什么劳动起了决定作用)教材137(选)

三、为什么劳动是一般性和社会形式的统一教材138-139(选)

四、什么是劳动的社会性?(选)

1、人类从事生产劳动不能单个人孤立地进行,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进行。

2、劳动又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3、劳动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是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

五、人与动物的区别教材139(选)

六、什么是生态系统?他是由那些部分构成的?教材141(选)

七、*什么是环境问题?当代人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教材142(当前重点)

八、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教材144

九、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材146(背)

十、人口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点教材148(背)

十一、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材149(背)

十二、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教材154(背)

第六章社会基本结构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什么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就是指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及其联系和关系。

社会分为: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意识领域相应就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

二、什么是社会经济结构教材156

1、什么是生产力教材157

2、什么是生产力系统教材157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背)

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潜在的生产力,把它应用到生产的过程,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1)被劳动者所掌握,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2)渗透到劳动资料中去,可转化为劳动工具。

(3)渗透到劳动对象中去,可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

(4)应用于生产管理,可提高管理水平,进而提高生产力水平。

4、生产关系及其三方面的关系教材159(背)

三、什么是社会政治结构教材162

四、什么是社会意识结构教材167

五、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教材169(背)

六、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材170-173(背)

(参考题:1,运用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的原理,说明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可能性;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七、关于社会形态问题教材174(选)

八、什么是技术社会形态教材175(选)

九、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向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补一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选)

十、简述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的一致性教材179-189

十一、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教材182(选)

第七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辩证关系)(背)教材188-191联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辩证关系)教材192-196(背)

联系政治体制改革

三、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材196-201(选)

四、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材202-205

五、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材180(背)

六、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选)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一、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研究生产这些动机的物质根源。

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根源

(1)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必然夸大脑力劳动的作用,夸大个别人的作用,贬低生产劳动的作用。

(2)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规模小,社会发展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是人们难以看到物质生产的作用。

(3)认识论根源: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们有一使得活动,而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在历史上往往比较突出,让人们容易在认识上产生错觉,误认为是人们的思想动机或少数英雄人物的思想动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背)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统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人民群众决定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生产了人们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提供了从事其他活动的物质前提。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为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手段;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如何正确评价杰出人物的作用(背)

(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因此必须对杰出人物作阶级分析。

(3)杰出人物的出现,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因此必须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统一的观点分析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4)杰出人物既有功绩,又有错误,因此我们对他们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七、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背)

(1)科学渗透于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中,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在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科学对物质生产不仅具有反作用,而且具有主导和超前的作用,成为第一生产力。

(3)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代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表现:

第一、又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

第二、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越来越短;

第三、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呈加速的趋势。

八、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材228-232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什么是社会进步?

指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发展的前进运动,包括物质文敏和精神文明。

二、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考过)

三、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背)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官邸哪。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意义、理想、目标、态度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的核心是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2、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是人生观观的理论基础。世界观怎样人生观也会怎么样,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不同。

3、人生观对世界观有重要的影响,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很难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是要明确人生的意义,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作出共贡献。

四、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质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自由与必然是辩证的统一。自由不能脱离必但是独立存在,必须以必然性为前提,没有必然无所谓自由。

3、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在阶级社会没有超阶级的自由;自由是通过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获得的)。

五、如何理解人的本质?(背)

1、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

2、人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3、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改变而变化的;

4、在阶级社会人的本质具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