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建校70周年校庆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崔立勇报道
2022年12月17日,华南理工大学庆祝组建70周年。华南理工大学1977级校友,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作为校友代表发言,分享自身坚守实业40多年的“笃行”精神。“TCL奖教金奖学金及科技创新基金颁发仪式”同日举行。
当天校庆活动在广州举办。70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为社会培养了无数人才,被誉为工程师和企业家的摇篮。其中作为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专业的校友,也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李东生回忆起这段求学岁月,他表示:“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时代的开始。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经济开始腾飞,学校为我们创造了最好的学习环境。”
“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华工校训,始终激励着包括李东生在内的一代华工学子。他还记得当年毕业时同学们一起唱的那首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创造奇迹要靠谁?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毕业后李东生把“笃行”“创造奇迹”的激情落在实业,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回到家乡参与创立TCL,并坚守至今。同期校友里还有康佳电视的陈伟荣、创维电视的黄宏生,三人也被称为“华工三剑客”。
华南理工大学1977级校友,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作为校友代表发言
40多年间,TCL已经从一个小小的录音磁带工厂,发展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科技产业集团,拥有TCL实业和TCL科技两大主体,布局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三大核心产业。在与华工校友们的分享中,李东生认为自己创业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并希望传递给现今年轻人的精神是:“认准目标,笃行不怠”。他表示:“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甚至要经历几次生死考验,唯有秉持坚持、坚毅、坚韧的精神,才能穿越经济或行业的周期波动,超越对手,超越自我。”
在李东生看来,“笃行”精神成就了他的事业,也贯穿在他每一次的人生选择。在这个焦虑成为年轻人常态的时代,李东生所说的“笃行”不失为一种精神解药,帮助年轻人更好地走出焦虑,寻回初心。
李东生同时表示,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更好地回报母校和社会。华工校庆当天,在TCL奖教金奖学金及科技创新基金颁发仪式上,公布了“华萌奖学金”“TCL青年学者计划”“TCL科技创新基金”三大项目获奖名单。目前李东生已累计向华南理工大学捐赠1.4亿元。
“高考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李东生曾在多次采访时表示。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历史赋予了中国制造新的使命,那就是向中高端迈进,而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李东生介绍:“华工也是TCL重要的人才输出基地,今年TCL在华工就招聘了146名毕业生,他们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坚实后备力量。”
「两会连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赵泓:大健康助力美丽贵州高质量发展
赵泓与贵州有着深厚的渊源,年轻时不仅在贵州求学和工作,还是贵州女婿。他每年寒暑假都会回贵州,发现贵州的发展在不断提速,尤其是近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次赵泓特别关注了贵州的两会,关注贵州未来的发展。赵泓说:今年的两会依然围绕着民生与民声,以回应群众期盼、解决群众难题为着力点,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贵州经济社会在加快转型中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在高质量发展新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赵泓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泓说:我们要深入“扬长避短”的发展策略,特别是在大健康方面发挥贵州独特的优势,结合大数据助力大健康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助力美丽贵州建设。
贵州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中心,贵阳贵安已经成为全球聚集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卫生健康信息化应是其重点领域。当前老龄化问题突出,将互联网、5G、区块联、虚拟现实(VR)等与医疗卫生健康有机结合,人的身体数据通过设备和技术接入就医场域内被精准测量与感知,提高贵州省偏远地区百姓对优质医疗可及性的深切需求,有效缓解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大力发展“康养+旅游”的新路径。依靠贵州的喀斯特自然地质风光,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技术赋能,重点围绕赤水地区竹林康养进行循证医学方面的研究,在赤水市打造健康旅游线路和全域的健康管理中心。选取赤水天鹅堡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为研究点,通过医学、林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结合竹林特有环境、景观、文化资源,开展不同竹林类型、不同林分结构、不同地理条件下的康养环境因子分布特征与动态变化研究,运用科学先进的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并结合“大数据”“大健康”“大生态”的分析思维及方式,全面开展竹林环境质量的康养医学实效研究。
重视贵州省宝贵的少数民族群体,从健康层面角度来讲,少数民族人群及民族医药,是我省宝贵的财富。民族医药与少数民族群体,是不可生硬分割开来的。建议从医药健康角度纵向深入挖掘民族医药、少数民族群体基因差异,从基础科学角度发现问题,并进一步联合制药等轻工业领域横向拓展。减少不同发展口之间的壁垒,做到融会贯通。
赵泓说在新时代,相信贵州,一定会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洪刚
编辑 肖慧
二审 李劼
三审 田旻佳
华南理工大学2023年新年贺词:东风起兮云飞扬,勇毅前行再荣光!
东风起兮云飞扬,勇毅前行再荣光
——华南理工大学2023年新年贺词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
新年将至春归有期。在沐浴冬日阳光的温暖华园,我们满怀希望与憧憬迎接新年。在此学校党政向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和全球校友,向长期以来给予华南理工大学关心厚爱的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美好祝愿!
夏菡冬蕴岁物丰成。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华南理工大学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华工人用定力迎接挑战、用奋斗把握机遇,奋力书写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华工篇章。学校办学发展得到国家、部省等各级领导的多次赞誉,得到全球校友的鼎力支持,这让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为学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注入了强劲动能。
——回望2022,我们直面挑战、勇于担当,实现疫情防控与办学事业发展的“双统筹”“双胜利”。全体师生员工共克时艰,筑牢校园疫情防线,持续保持校园1048天本土零感染,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疫情防控“华工模式”。在全方位守护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的同时我们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广州国际校区全面建成,学校稳居“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200强;高分子科学、食品科学与技术2个学科在US News 2023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内地高校共8个),新增药理学与毒理学、数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共12个),新增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共5个),“同城一校三区”高水平办学格局更加完善。
——回望2022,我们赓续文脉、继往开来,华工人“全球发展共同体”夯得更实。我们深化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华南理工大学章程修正案》核准发布,编修《广东工业专科学校校史考(1910-1952)》,出版“百年恰风华”校庆文丛,原创歌剧“刑场上的婚礼”登陆广州大剧院,塑造“红色甲工”英雄群像,兴建新校史馆,推动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我们成功举办组建70周年发展大会暨第二届全球校友大会,成立新一届校友会理事会和大学理事会,举办卓越大学联盟校长联席会和全球大学校长论坛;校友们反哺母校、慷慨捐赠,近两年学校累计接受各类捐赠超8亿元;无人机、灯光秀炫彩夺目,全球各大城市地标亮灯,57万华工人“硬核表白”为母校庆生,全校师生和全球校友爱校、兴校、荣校的热情空前激发。
——回望2022,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我们全方位落实“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打造思政工作提升行动2.0版,实施“筑梦铸魂”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试点“双语思政课”;实施“新工科人才培养试验区2.0”,新增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成立第二临床学院,共建国家级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3个、国家级工程硕博士培养专项1个;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一大批学子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内外大赛中登顶折桂;成功承办广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运动会,包揽甲组奖牌榜和团体总分、乙B组奖牌榜和团体总分四项第一。我们抓好人才第一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新增国家杰青等领军人才12人,新增“四青”人才31人,其中国家海外优青项目入选18人(为2021年的两倍);广州国际校区已引进由中外院士领衔的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回望2022,我们顶天立地、自立自强,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显担当。我们增强创新第一动力,坚持“四个面向”,做强有组织科研,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7项;承担各类科技攻关项目、课题460项,经费近6亿元,其中,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共14项、课题43项;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7项(已公示),其中牵头5项;高水平成果转化再获突破,获中国专利奖银奖2项、优秀奖2项,获奖数居全国高校第三,有力赋能国家尤其是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科学回答“四个之问”,获批国家级社科重大重点项目9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20项,总体立项率达17.2%,居广东首位;多篇决策咨询报告获上级批示,政策影响力显著增强。学校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行动被国家发改委评为优秀案例(全国仅2家高校)。
——回望2022,我们汇聚资源、发力民生,守护华工人“稳稳的幸福”。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我们加大力度拓展资源,全力争取各方支持,一揽子推进系列重大民生工程,学生宿舍、人才公寓等重点项目获突破性进展,南门广场、百步梯等多个地标性建筑焕发新颜,“一轴一带一区” (校园中轴线、滨水景观带、文化核心区)品质提升,校园山水林湖路如诗如画。我们全面落实“接诉即办”要求,畅通师生诉求反映渠道;加强文体设施建设和管理,有序组织音乐节、户外晚会、篮球赛、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业余生活;成立离退休教职工应急救助帮扶领导小组和工作组,落实“一人一策”,关心关爱老年人安全与健康;建设学生健康驿站,帮助学生有序返乡、安心返乡、平安返乡。
——回望2022,我们举旗定向、固本强基,确保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事业行稳致远。我们出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华工方案,明确5项落实重点和110项具体行动;领导干部做到“三带头三亲自”,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发挥“头雁”作用,组建师生巡讲团,分众分类开展宣讲,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华园生根开花结果;“党员突击队”闻令而动,基层党建创先争优,两个基层党组织获全国标杆和样板;二级单位班子换届和中层重新选拔任用稳步推进,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一体推进巡察整改和未巡先改。坚决扛起定点帮扶政治责任,学校连续4年获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最高等次评价。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2022年,无论多难,我们坚信寒冬终可逾越、春天终将来临,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合力加速汇聚,促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在此我们向每一位华工人致敬,你们的坚守与奋斗,你们的勇气与担当,已深深烙印在百年大学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向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致敬,你们给予华工的关心厚爱,华工人一一铭记、感念感恩,山高水长、来日可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生境界。这一年这三年,我们见证历史,我们也创造历史。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我们一定能迎来闪闪发光的未来。2023年,我们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双一流”建设和广州国际校区建设为引擎,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勇当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努力使华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成色更足、更可持续、更有保障。
衷心祝福每一位华工人光芒温暖、坚韧永恒!
衷心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祝大家新年快乐!
2022年12月31日
华南理工大学科普图书:CBP推动牛初乳进入“骨骼免疫”时代
2022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初乳碱性蛋白CBP与骨骼健康》一书再版,在第三章增加了有关牛初乳的研究成果。在APS和培芝的共同推动下,牛初乳的骨骼修复效果得到证实,而CBP的研究也提升了牛初乳的营养价值。
当前一方面是含 CBP 初乳碱性蛋白的产品消费日渐火爆,另一方面却是CBP 含量检测技术停滞不前。尴尬的是虽然临床研究报告明确了 CBP 的有效摄入量,但鉴于 CBP 含量检测技术的缺乏,市场上众多相关产品只能笼统用“添加了 CBP”来表明其产品中使用了 CBP ,而无法用检测报告论证其所添加的 CBP 是否达到标注的含量。
基于对 CBP 强烈的市场需求和 CBP 含量检测滞后的这一矛盾现象,美国 Kendrick Laboratories 实验室对牛初乳中的 CBP 有效量通过检测手段进行了科学论证,按照 SDS 板凝胶电泳方法多次测定 APS24 牛初乳 CBP 含量 ( 具体检测方法参见参考文献 41)。实验结果显示,APS24 牛初乳除检测到 1~30 kDa 的 CBP 外,还检测到富含免疫球蛋白 IgG、乳铁蛋白 LF 等有益人体健康的营养物质。
而 IgG、LF等营养物质与CBP协同作用,在充分发挥CBP促进骨骼新陈代谢、修复受损骨质的同时还能协同作用守护人体免疫健康,帮助预防流感,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等。APS24 这一革命性的创新,让牛初乳跨入了“骨骼免疫”时代,为日渐复苏的牛初乳市场再次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