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应试教育 > 小学生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小学生文言文课外阅读及答案

发表时间:2024-07-25 13:33:39 来源:网友投稿

1.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yì),“诣”的意思是(拜访);为设果([wèi]),是为设果;儿应(yìng)声答曰(yuē)。

2、“惠”通假字是(慧),“甚聪惠”是说杨氏子(十分聪明)从文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高山流水)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知音难觅)

3、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人们把知音比作(真正了解自己的人)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即使自己有再高的造诣,但是没有了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那也没什么意思)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教导惟:只援:引,拉俱:一起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的),惟弈秋之为听是指(弈秋的教导):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天鹅);是虽与之俱学是指(他,指前一个人)。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难道是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因为后一个人没有认真听弈秋的教导,所以学不好。我从他身上明白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离人近及日中:到了中午孰:谁为汝:你多知:知识渊博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wèi)孰为读(wéi)。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不能判断)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是一儿认为原因是:远者小而近者。一儿认为原因是:近者热而远者凉。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相等的)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误差)。

2.六年级课外文言文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杨氏之子》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俞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就把琴摔坏,把弦拉断,一生不再弹琴。——《伯牙绝弦》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比不上柳絮乘风飘起”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咏雪》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

”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分见面,中午不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走回家不去理他。——《陈太丘与友期》以下为无译文的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

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2.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3.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

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

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4.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5.李元礼尝叹荀淑、锺皓曰:“荀君清识难尚,锺君至德可师。”

6.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着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馀六龙下食。

文若亦小坐着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7.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8.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9.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0.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

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1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12.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

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

3.小学古文阅读题要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故事顺序

3、文中狼比喻的是什么呢?

4、文中描写了狼怎样的动作、神态,揭示了狼怎样的本性?

5、屠夫起先怕狼,后来又怎样战胜狼的?

6、·屠户战胜狼的原因是什么?

7、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8、中心思想

9、文中,有记叙,有描写,有议论,请各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10、篇末作者的评论由“狼”引申到“禽兽”,其真正含义是指禽兽吗?

11、第三段先后用了3个“其”字,读时需要注意的是它们各指代什么。

12、写作特点

13、点明“肉尽”“剩骨”和“缀行甚远”有何作用?

4.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各一篇,要求在下面写上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ac(4分,各2分)2.ab(4分,各2分)3.c(3分)

4.①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

②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6分,各3分。有错误酌扣)

5.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3分。意思符合即可)

5.两篇课外文言文要题和译文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②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③。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④可知。”太祖悦,即施行焉⑤。

补充注释:①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②太祖:曹操。③出其理:想出称象的办法。④校(jiào):比较。⑤施行焉:按这个办法做。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及②访③咸④置⑤即

2、解释下列句子中“若”的意思

①有若成人之智②若出其中

③中有楼若者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3、解释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

①欲知其斤重②必细察其纹理③人皆吊之,其父曰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⑤楼渐低,可见其顶⑥其恕乎

4、翻译画线句子:

5、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赞美了曹冲年幼却聪明过人?

6、曹冲是著名的少年聪明人物,在我国历史上这类人物很多,请再举一个例子。

(二)蚌方出曝(晒太阳),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夹住)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舍”的用法:

①两者不肯相舍②太丘舍去③又渐如高舍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今日不雨②鞭数十③传不习乎

④温故而知新⑤死者十九⑥天雨墙坏

⑦听取蛙声一片⑧幸甚至哉

3、仿照例子,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例句:渔者得而并禽之禽通“擒”捉住

①项为之强通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

③路转溪桥忽见通④是知也通

⑤诲女知之乎通⑥一切乌有通

⑦裁如星点通⑧尊君在不通

4、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5、这则故事是成语的来历,意思是

6、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教育,请简要谈一谈。

6.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注释:1浮梁:浮桥。

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1)一牛且数万斤。

(2)募能出之者。(3)徐去其土。

(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2、翻译: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3、试说明怀丙和尚是怎样把铁牛从河中打捞出来的?答案1、且:几乎,重达。

募:招募。徐:慢慢的。

实:装满,充实。2、用大的木材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钩住铁牛,慢慢的去掉船里的土,船浮上来,铁牛也被拉出来了。

3、怀丙和尚先用两艘大船装满了土,放到铁牛两边,系住铁牛,然后用一根大木头做成秤锤秤杆的形状,保持两船对铁牛的拉力平衡,然后慢慢的去掉两艘船中的土,依靠水的浮力,慢慢把铁牛拉出来。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一)师旷问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1秉烛:点烛。

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2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①问于师旷:。

②安敢戏君乎:。③如日出之阳:。

④臣闻之:。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译句:。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4、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二)颜回好学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òng):哀痛之至。

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

5贰:重复。1、本文选自《史记》。

《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体通史,鲁迅称它为“,”。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2)今也则亡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门人益亲()(2)弟子孰为好学()(3)不贰过()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6、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三)螳螂捕蛇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

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

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剌刀攫其者,攧不可去。

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注释:1觇(chān):探看。2围:此处指蛇的身围。

3殊:极、很,完全。4攧(diān):跌。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似有物捉制之A、辍耕之垄上B、受任于败军之际C、悍吏之来吾乡D、环而攻之而不胜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以剌刀攫其首攫:(2)蛇竟死竟:3、翻译下面句子。

然审视殊无所见。。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错误一项是()A、螳螂最后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已之长攻敌之短。B、蛇被小小的螳螂击杀的根本原因是以尾击树不重战术。

C、姓张的是本文的线索人物,全文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D、本文步步设疑,环环相扣,文虽短但情节却紧张曲折。

(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1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

2陛:宫殿的台阶。3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2)立有间()(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2、翻译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3、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五)勉谕儿辈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注释:1费用:花费钱财。

2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3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1)可办粗饭几日(2)何必图好吃好着(3)莫待无时思有时2、翻译: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

3、由俭入奢。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