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应试教育 > 论语对初中学生的意义

论语对初中学生的意义

发表时间:2024-07-26 02:52:27 来源:网友投稿

《论语》对当今社会的价值意义和任何的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作为一部经典著作,《论语》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有很强烈的远古韵味,里面有很多激动人心的东西,当然也有一些和当今时代相背离的东西。通读《论语》,再认真地思考当下的中国,我们可以发现,《论语》尽管不是治国方略,不是马列宝典,不是求财求官攻略,但是在当今中国仍旧很有教育意义,在一些生活层面上,对当今中国仍有很大的精神引领与指导作用。孔子讲的仁是圣道,圣人之道,圣人的心灵行为道路。“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不是伦理道德,而是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学说。以往关于“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论证,最根本的缺陷,就是没从政治上看问题。第一把“仁”作为治国思想是孔子的新发明。孔子是怎样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仁的政治思想的呢?以《论语》为例(下同):如《颜渊》说:“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是继承了前人“出门如宾,承事如祭”的试图将仁超越伦理道德而向政治领域跃进的思想倾向。《卫灵公》说:“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这是对前人“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的思想的升华,明确提出了用仁来治国理民,仁已被当成政治思想。在《子路》中,孔子还预言:“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确是前无古人的,它标志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家的诞生。第二孔子对“仁”比对其他范畴都重视。从统计频数上来看,在《论语》中,仁的频数最多,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表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及他人问仁的现象特别多,问仁包括问仁人,仁行等总计达20次,这与问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论语》中无孔子弟子问礼之记载,只有“林放问礼之本”一则。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