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通假字归纳
1.小学文言文常用通假字常用通假字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
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早”。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
“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
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
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难”),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
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
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另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
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
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
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
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不然的话,遇到有通假字的句子就会措手无策。
例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如果不知道“距”“内”分别是“拒…‘纳”的通假字,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清。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学方面的知识,要有古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要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断。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多读书能触类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
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读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如曹先擢先生的《通假字例释》。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242个,供大家学习时查阅。
(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表示某字可通假作某字,“”表示两字可互相通假)A爱哀印→昂、仰敖→嗷、傲、熬、邀骜→傲B罢→疲班→颁、斑苞→葆、包葆→保、宝被→披倍→背辟→避、僻、阏、譬敝→罢、蔽弊→敝、蔽辨辩→辨秉→柄并→傍伯→霸不→否、丕E蛾→蚁鄂→愕、谔尔→耳、迩而→能、如F反→返、翻、叛、贩方→并、仿、旁妃→配匪→非、斐、彼冯→凭拂→弼府→腑、俯、浮傅→附、敷G盖→盍感→憾、撼更→经共→拱、供、恭固故→痼关→,弯、贯贯→惯、弯广→旷归→馈H害→曷合→洽、答很→狠衡→横红→工还→旋、环皇→遑、惶、况惠→慧或→有、又、惑M霾→埋谩→慢萌→氓密→宓命→名莫→漠、幕缪→谬、穆N耐→能、奈内→纳本消息来源于中国语文网。
2.小学文言文常用通假字(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表示某字可通假作某字,“”表示两字可互相通假)A爱哀印→昂、仰敖→嗷、傲、熬、邀骜→傲B罢→疲班→颁、斑苞→葆、包葆→保、宝被→披倍→背辟→避、僻、阏、譬敝→罢、蔽弊→敝、蔽辨辩→辨秉→柄并→傍伯→霸不→否、丕E蛾→蚁鄂→愕、谔尔→耳、迩而→能、如F反→返、翻、叛、贩方→并、仿、旁妃→配匪→非、斐、彼冯→凭拂→弼府→腑、俯、浮傅→附、敷G盖→盍感→憾、撼更→经共→拱、供、恭固故→痼关→,弯、贯贯→惯、弯广→旷归→馈H害→曷合→洽、答很→狠衡→横红→工还→旋、环皇→遑、惶、况惠→慧或→有、又、惑M霾→埋谩→慢萌→氓密→宓命→名莫→漠、幕缪→谬、穆N耐→能、奈内→纳本消息来源于中国语文网。
3.小学文言文的通假字、多义字、古今异义词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一词多义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故虽有名马:即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表示判断、猜测)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辱:辱没。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名词用作动词: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鞭策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4.在文言文中,所有的通假字整理通假字一网打尽——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
形容词。)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同“畔”)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莫,同“暮”,年末)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
名词。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通浊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15.忳郁邑余挓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17.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
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21.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叮咛”)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23.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吾灵尚依旁汝也。
旁:通傍依附,接近,动词。25.契阔谈燕。
(燕,通“宴”饮宴、玩乐)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
燕坐于华堂之上。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已: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已:同矣,了。语气助词。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默而知之,学而不厌。(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30.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31.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
名词。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欺凌。)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以,通“已“,已经。)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辞决而行(决,通“诀”诀别。)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3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奉,同“捧”)37.图穷而匕首见。
信义安所见乎?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暴露,呈现,露出来。
动词。路转溪头忽见。
见:同现:出现。动词。
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现在。副词。
3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39.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
形容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动词。大命将泛其之振救。
振:同赈;救济。动词。
40.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4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咨:同谘;询问。动词。
42.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颜色,色彩)43.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44.列缺霹雳。
(列,通“裂”)45.西当太白有鸟道。(当,通“挡”,阻挡,遮拦)46.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匪,通“非”,不)47.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48.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通“只”,只是,不过)系向牛头充炭直。
昂其直居为奇货。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
乐国乐国爱得我直。直:通值;价值,引申为公正的待遇。
史进道:“直什么?”直:通值;值得。动词。
4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5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托付。动词。
51.鞣以为轮。(鞣,通“煣”,使——弯曲)52.约纵离衡。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合纵,联合抗秦。“衡”通“横”)53.故其畜积足恃。
畜:通蓄;积聚,储藏。动词。
54.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55.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56.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5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同“拣”;挑选。
动词58.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连词,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有:同又;更。
副词。殆有甚焉。
有:同。
5.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小学文言文复习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1、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13、居古义:停留、过了。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14、走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圣人之道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