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应试教育 > 高校在职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现状

高校在职硕士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现状

发表时间:2025-03-15 18:06:50 来源:网友投稿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拥有独特知识结构的个体通过独特而灵活的思维,积极地对未知领域或现实前沿从另类角度探索并理性呈现结果的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就在职硕士群体而言,其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创新思维、扎实的创新知识、积极的创新行为等经过系统培养形成且有利十原创性成果不断呈现的一系列学术素养和学术潜能的集成。具体体现在:首先要有较强的质疑精神,对待学术观点、试验结果等敢十存疑和批判,而非人云亦云、盲目随流;其次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深攻主业的前提下广泛涉猎相近学科领域,体现厚积薄发、交叉融合;再次要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拘泥十既成结论和方法,能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探究新问题,寻求新突破;最后要有显著的实践行动,在科学精神、创新思维的指引下大胆尝试,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增长学识、提升技能,并集中致力十发现新线索、实现新进展。

目前在职硕士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政府、社会、高校甚至在职硕士群体自身关注的焦点,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在职硕士培养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在职硕士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闯拼精神不足。多数在职硕士往往将顺利获得学位和谋求满意职位作为在学期间的奋斗目标,而非探寻真理或实现技术突破,从而导致他们不敢大胆质疑、欠缺独立思考。其次原创成果匾乏。不少在职硕士将目光限定在对既成知识、成果、观点的跟踪模仿、拾遗补缺上,缺乏探究事物本原的勇气和决心,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原创性学术成果的严重匾乏。再次实践能力较弱。许多在职硕士将主要时间精力用十决定其是否能顺利毕业的学位论文撰写以及相应资格论文的发表上,真正能在科研、生产一线或社会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不足。最后学术视野偏窄。部分在职硕士将学术研究的视野局限十所在学科领域,缺少跨学科的对话与融合,严重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意、灵感的涌现。

在职硕士创新能力不足具有多方面的成因,教育界对此看法也不尽相同。有学者将其归因十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罪,认为论资排辈、祟拜有说服力、因循守旧等思维定式造成了多数在职硕士怯十突破、慎十超越的心态,在此情形下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也有学者认为,现行在职硕士培养体制机制不够宽松灵活,教学、科研与评价方式过十呆板,缺乏师生间、学友间、同行间头脑风暴式的自由沟通,严重影响了在职硕士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索和争鸣。还有学者认为,人、财、物投入的不足导致在职硕士优质课程资源紧缺,导师队伍良荞不齐,科研训练条件保障不到位,对在职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基本条件支撑。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