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留学教育 > 清末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为何只回来了94人

清末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为何只回来了94人

发表时间:2024-07-07 14:25:23 来源:网友投稿

让历史传下去,让故事说起来。

清末120名幼童赴美留学,为何只回来了94人

晚清时期中国内忧外患,内有朝廷官员腐败,外有西方列强入侵。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王朝,封建统治者展开了洋务运动。就在这场运动中,清政府开办了报刊、修建了铁路、架设了电报、翻译了外国书籍、选派了留学生留学、开办了新式学堂。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这个选派留学生的事情。

之所以选派留学生去国外留学,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来改变清廷的面貌。

在洋务运动时期,值得一说的留学有两次,一次是赴美留学的幼童;另一次是去欧洲留学的学生。

在这里要说的是官费赴美留学的120名幼童。

这批幼童留学是在李鸿章等人的支持下实现的,遗憾的是,120名幼童只在美国学习了9年就被撤回了。通过了解撤回来的只有94名。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只回来94人?那26个人呢?

结合各方面材料得知,有的人因为在美国学习期间去世之前就被撤回了,这种人一般都是体质较差,适应环境能力差的,还有人因为在路途中病逝的,因为整个路途比较遥远,孩子们又比较小,身体上受不了。

最后一部分就是自己不愿再回国,选择留在了美国继续深造。清政府虽然是希望幼童能够学好技术回报祖国,但是清朝的思想太过于封建,对人们的约束实在太多,单单学习一点皮毛的知识回去也成不了大事,还不如继续学习。

容闳这个人应该都听说过,他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位留美的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侄子就是当年赴美留学的幼童之一,后来选择再次去了美国,在美国的耶鲁大学完成了学业。

之所以有些人选择继续深造,考虑的不只是眼前的局面,而是为中国更长久的未来考虑。等到彻底学有所成时,他们才会选择踏上回国的旅程,不遗余力地建设祖国。

事实证明提早回来的留洋学生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因为当年的科举制度还在,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通过科举考试,不然得不到朝堂官员的尊重。严复就是一个例子,当年学成归国之后官拜四品,但是没有考取功名,朝堂官员都嘲笑他,后来每年都参加科举考试,直到1903年才考上。

当然了留学生就是和没留过学的不一样,留学生在国外普遍都掌握了一些专业技术,像詹天佑对铁路了解,成为了铁路工程师;黄耀昌等人对矿业比较熟悉,成为了矿业工程师;周万鹏等人熟悉电报方面的业务,为电报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计120名留学生,回国担任管理者的有44人,从事外交和翻译事业的有16人,从事军人、教员、医生工作的有20多人。

不得不说的是,病逝和死在国外的幼童让人心情沉痛。

总结来说洋务运动派出的留学生给当时的清廷减慢了灭亡的时间。

相比清政府在其他地方的投资来说留美幼童带给清政府的价值是最大的。

其实不管是在什么年代,每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人才,人才是最根本的。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