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留学教育 > 容闳赴美留学时的故事

容闳赴美留学时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4-07-12 19:57:34 来源:网友投稿

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汉族,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847年1月4日,也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78年12月首批中国留学人员赴美的一百三十多年前,一个末满19岁的中国广东青年,在广州容闳1854获美国耶鲁大学学士学位像

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Huntress)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远渡重洋,去美国求学。帆船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颠簸了整整98天,终于在1847年4月12日驶进了当时只有二三十万人口的纽约港。赴美后于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MonsonAcademy)就读,三年后,那位中国青年考人了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1854年,也就是在他踏上那片至今对中国人来说仍充满新奇神秘色彩的新大陆之后的第八年,他从耶鲁大学毕业,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生。那个青年人名叫容闳(YungWing)。

容闳1828年生于广东的南屏镇。那里离澳门不远,是中国最早受到西方传教士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1835年,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并于是年入读当时仍附设于伦敦妇女会女校之马礼逊纪念学校(MorrisonSchool),由独立宣教士郭士立(原属荷兰传道会)之夫人负责教导。玛礼逊学校是为纪念传教土玛礼逊博士而于1839年11月1日在澳门创建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学校迁到香港。校长勃朗先生(S.R.Brown)是一个美国人,耶鲁大学1832年毕业生。据容闳后来回忆,勃朗先生是一个极为出色的教师。他“性情沉静,处事灵活,彬彬有礼,为人随和,且多少带点乐观主义精神。他热爱自己的学生,因为他了解学生他们为了掌握知识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而他自己更是不惜花费心血去教育他们。教学上他别具天赋,释物说理,清楚明了,简洁易懂,从无学究气。”

容闳入校学习时,全校已有了五个中国孩子,容闳是第六个学生,也是年纪最少的一个。孩子们在学校上午学习算术、地理和英文,下午学国文。容闳在那里读了六年书。1846年8月的一天,一个决定改变了容闳的一生。那一天勃朗先生来到班上,告诉全班同学,因为健康缘故,他决定要回美国去了。他说他想带几个同学跟他一起走,以便他们能在美国完成学业。如果有谁愿意跟他一起走的话,勃朗先生说,请站起来。这时全班死一般寂静。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接着站起来的是一个叫黄胜(WongShing)的孩子;然后又有一个叫黄宽(WongFoon)的孩子也站了起来。晚上当容闳把自己的决定告诉母亲时,母亲哭了。那时到海外去,很可能意味着生离死别。但母亲最终还是同意了,让自己孩子由海角远赴天涯。

四个月后容闳和黄胜、黄宽一起在黄浦港乘上了那艘驶向美国的“亨特利思”号帆船。那时候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自己正在开创历史。到了美国不久,黄胜因病于1848年秋回国。两年后黄宽亦转往苏格兰去学医,只有容闳一人留了下来。1850年,他进入耶鲁大学,并在那里完成了学业。

1854年冬,容闳归国。他不仅带回了一张耶鲁大学的毕业文凭,而且还带回了一个梦想——一个日后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年命运和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梦想。“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容闳晚年时回忆说,“我已经初步想好了我将做什么。我坚信下一代的中国青年应当能有机会受到我所受到过的教育,而通过西方的教育,中国或许可以再生,变得文明而强大。这一目标的实现已经为我一生事业的雄心之所在。”

正是带着这个梦想,容闳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充满了战乱、贫穷、愚昧的祖国。为了这个梦想的实现,他奋斗了整整一生。这使他不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留学生,而且成为中国近代留学事业的真正开创者。…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容闳了。在这一百多年之中,中国人记住了许许多多显赫一时的权贵,记住了许许多多战功卓著的将军,记住了许许多多的翻覆天地的革命家,却少有人记住这位默默为中国留学事业开创道路的先驱人物。

但是纵观历史,容闳一生的作为对日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影响之深远,是中国近代史上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真正相比的。容闳可以说是中国的哥伦布,他不但“发现”了美洲,使中国人第一次能以既不是傲慢无知也不是自卑恐惧的心态来看“中央帝国”之外的世界;而且,他还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找到了一片“新大陆”,使他们终于有可能在中国文化传统之外看到另一种人类思想的闪光。容闳所倡导的留学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而这一代代青年又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容闳的几个“第一”

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一向人才辈出,群英荟萃。而作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的容闳,在近代海外留学史上又占据了众多的“第一位”,也可以说中国近代的留学生史从他开始。广州中山大学校园内的容闳雕像

1847年1月4日,个头不高的广东小伙容闳带了不多的行李,在广州黄埔港上船去美国。4月12日容闳到达纽约。这一年他19岁。

中国第一批洋学堂学生

容闳出生在珠海市南屏镇,和澳门仅一水之隔,他父亲在澳门打工。1835年,七岁的容闳,被父母送到了澳门马礼逊学堂念书。容闳没有上中国人办的学堂是因为家里太穷,只能读有钱人家根本看不上眼的洋学堂。马礼逊学堂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洋学堂,学费全免。容闳是马礼逊学堂第一批学生。他在这里读了六年书,读《圣经》,学英语,也学西方的人文思想和科学知识。当时的校长是美国人,叫布朗,毕业于耶鲁大学。

第一位自主选择留学生

1846年,布朗决定回国,想带几个学生去美国完成学业,香港基督教会传教士会为每人提供两年的留学经费。容闳第一个站了起来,另外两个学生也站了起来,他们一个叫黄胜,一个叫黄宽,和容闳一起去美国。三人在布朗等人的帮助下进了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黄胜一年后因病回国。两年后黄宽听从教会安排,转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容闳没有和黄宽一起去英国,而是自主选择了耶鲁大学。

第一位自费留学生

香港传教士会当时只提供两年的费用。容闳在孟松学校已经住了两年,这所学校实际上是一所大学的预科,容闳在那里半工半读,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容闳想到耶鲁大学继续学习,但是面临着严峻的经费问题。有教会愿意出钱资助,条件是写一份志愿书,保证以后成为传教士,但被容闳婉拒。不过在布朗的多方张罗下,容闳还是如愿自费进了耶鲁大学。

第一位勤工俭学留学生

1850年,容闳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当时学校只有500名学生,他是唯一的一名华人。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容闳在校谋求职业,为同学们办过伙食。后来他又获得耶鲁大学兄弟会图书管理员的职位,得以半工半读完成4年学业。

第一位完成学业留学生

1854年夏,容闳获耶鲁大学文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受过完整的美国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他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个完成学业的海外留学生。在耶鲁大学的这段时间,容闳确定自己志向。他说:“整个大学阶段,中国的可悲境况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令人感到心情沉重。在大学最后一年,我心里已经计划好了将来所要做的事情。我决定使中国的下一辈人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如此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一个开明、富强的国家。我尽一切智慧和精力奔向这个目标。”

第一位公派留学倡导人

容闳学成归国后从事过洋人秘书、译员,海关职员等工作。他希望更多的中国青年接受西方的教育,于是开始四处奔走。1860年,他到了南京,去找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提出了关于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的七条建议,但洪秀全却没有接受他的主张。此后容闳投奔曾国藩总督幕府,继续倡导他的公派留学主张。1870年容闳再次提出留学计划,建议选派120名学生到外国去留学15年,以供国家日后之用。曾国藩被容闳说动,同意领衔上书,奏请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学习,很快获得旨准。1872年夏,容闳组织第一批留学幼童30人渡洋赴美,中国公派留学的大幕自此开启。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7592.htm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