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沽名钓誉的历史典故(沽名钓誉)

沽名钓誉的历史典故(沽名钓誉)

发表时间:2024-05-27 08:31:33 来源:网友投稿

1、历史典故:汉朝时,巩家境贫寒。后来虽然当上了宰相,但生活还是很节俭。他只吃肉菜,睡普通的被子。正因为如此,大臣汲黯拿着一本书去见汉武帝,批评公孙弘位居三公之列,有可观的俸禄,却只能盖普通的被子。从本质上说,他欺骗了沽名钓誉,目的是骗取简朴清廉的名声。汉武帝问公孙弘3360,汲黯说的是真的吗?”公孙弘回答说,汲黯说得太对了。他和我的友谊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大家的面指责我,一针见血。我排在第三,只有被子,生活水平和普通人一样。“如果汲黯不忠诚,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这真是对沽名钓誉的一种故意的诚实行为。”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话,觉得他很卑微,更加敬重他。面对汲黯的指控和武帝的询问,公孙弘没有一句辩解,全部承认,因为他知道这个指控的分量。汲黯指责他用欺骗来赢得自己的名声”。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他可能会继续“出轨”,并承认他是在没有任何借口的情况下赚取声誉——这实际上表明他至少“现在没有出轨”。因为“现在没有诈骗”得到了控告人和旁观者双方的认可,减轻了罪名的分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赞美指责他“忠厚”的人。这样就给皇帝和他的同僚留下了: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印象。既然他们有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不必为自己的名利辩护,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笛福并不构成威胁。对同事没有伤害,只是一种癣,为了洗清自己的名声。它是无害的。

2、沽名钓誉,是一个中国成语,它的拼音是g mng dio y,使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得良好的声誉和荣誉。来自《管子法法》。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