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篇新概念作文,名字叫《时差》
一个人如果从美国的东海岸乘飞机来到北京,那么他下飞机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他的手表,因为北京与美国有时差。这是两地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必然现象。你是否意识到,在我们写作文中同样存在“时差”呢?
有的同学在生活中遇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于是把它写到作文里。满以为这次的作文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谁知道老师却说读不明白,也不觉得作文里的事如何有意思。为什么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自己感触很深的事,到了作文里却不能打动读者呢?这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作文时的“时差效应”。作者和读者处于两个不同“位置”,读者不知道这件事发生的前提,也没看见事情发生时的经过,更加不了解这件事结束时产生的影响,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时差”。要想把自己了解的一件事通过作文告诉读者,我们必须考虑到读者是这件事的“局外人”。
如何处理作文中的时差效应呢?
一、开头要有铺垫。开头不仅应交待清时间、地点、人物等作文基本要素,还应写清楚事件发生的前提、背景。如你想写在生日时得到一个足球,令你非常高兴这件事,在开头就应点出“我早就想得到一个足球了,可是爸爸总是以学习为由拒绝实现我的愿望。”盼望得到而总也得不到的心情使后文的“非常高兴”有所依托,令人觉得真实可信。
二、叙述经过要有条理。事情总是一步一步发生的,虽然我们自己已经经历过这件事,很清楚这件事中什么地方最有意思,但在写时不能仅仅描写重点部分,否则作文就显得干干巴巴,毫无趣味。比如上面的例子,在见到爸爸买来的足球之前,我们可以写一写自己猜测爸爸可能买什么礼物,盼爸爸赶快回家的急切心情等等。有了这样的描写,再写见到爸爸送“我”的礼物竟然是足球时的兴奋心情就能感染读者了。
三、结尾要留些余地。用笔描写一件事和用摄像机拍摄一件事是有区别的。后者是全面的记录一件事,而前者是艺术地再现一件事。读者读完你的作文所产生的感受,有可能和你这个当事人相同,也可能不同。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在结尾毫无保留地描写出来,往往会使文章苍白空洞降低文章的意境。如上面的例子,可以这样结尾:“看着手里这个漂亮的足球,想着爸爸刚才说的话,我陷入了沉思……”沉思什么?作者没有写出,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让读者也去深思,从而把读者这个“局外人”也纳入了事件中,避免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差效应”。
其实,避免“时差效应”也很简单。只要我们在写作文时,多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想一想我这样写读者明白吗?能产生和我一样的感受吗?以读者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作文,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写出既能打动自己,又能打动读者的优秀作文。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