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写下《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其文学造诣如何

写下《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其文学造诣如何

发表时间:2024-07-06 23:40:15 来源:网友投稿

蒲松龄的文学造诣确实不差。当然要是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就写不出《聊斋志异》这样的巨著了。

写下《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其文学造诣如何

关于蒲松龄的文学造诣,有很多相关的传说,最出名的,当属蒲松龄“给诗诊病”的故事。其应变之才由此可见一斑。

蒲松龄的“本职”其实是一个医生,写小说只不过是他的一门副业、或者说业余爱好而已。入一行爱一行,蒲松龄在医学上的造诣也很不错。在四邻八乡风评甚高。

曾经有一常年患病的人,在蒲松龄的悉心调治下康复了,为了表示感激之情,特意送了一块牌匾以彰其医术。

牌匾嘛大家都知道,本来就会写一些比较恭维的话。该病人本想以“一代时医”四字送给蒲松龄,以为他的医术扬名。可在书写时一走神,竟然写成“一代诗医”。

写的人发现后,认为这个称呼也挺文雅和尊重的,便没有另外再写直接送了过来。

蒲松龄本来并不在意浮名,接过牌匾也没有仔细检查,就让人挂起来了。

有位饱学秀才发现牌匾的题词,认为“诗医”的称号有点过分。这是不是有点目中无人了?秀才心想:“恃才傲物的人见多了,还没有见过能给诗治病的人,倒要来见识见识”。

于是便借口看病,来求见蒲松龄。

蒲松龄当然不知情,抱着医者父母心的心态热情接待了秀才。

蒲松龄本来医术就不错,望闻问切这类的基本当然很有火候。察言观色之下,就是看不出秀才有什么疾病。还在为自己不能发现病症而懊恼,秀才开始发难了。

秀才说:“小生久慕蒲公医术通神,既能医人之病,亦可医诗之疾,不知能否赐教?”

此言一出蒲松龄便知道来者不善。当然作为读书人,自然会有那种清高的傲气,更不愿负了平生所学。

当然行医多年的蒲松龄,养气功夫还是不错的,虽然心理有气,还是很客气地回答:

“赐教不敢,先生若有诗词小恙,愚愿一试,自虑不至贻笑方家。”秀才本就有意而来,乃吟诗一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蒲松龄一听心理一顿:“果然是来找茬的,竟用杜司勋的名篇来为难我。若不出手就落人口病了”。沉吟了一下把秀才的诗改成: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好好的一首七绝,便成了五绝了,但杜牧的诗意却没有变化。

秀才看了蒲松龄写的“处方”,心里对蒲松龄的学识已经有所佩服了。于是起身问道:“牧之此诗何症,先生如此处治,其缘故焉?愿先生教我”。

蒲松龄答道:“此诗略有中肥之患,湿痰雍阻中焦。经云“实则泻之”,余乃用泻法,缩其冗形,令人易记也。”

秀才曰:“鄙人另有一诗,愿先生妙手挽之,则小可感激不尽”。乃再吟一诗: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蒲松龄不假思索,当即挥毫写下:

“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乡遇故知,新郎洞房花烛夜,老叟金榜题名时。”

秀才读罢大为拜服。再问:“愿闻此诗何疾,先生何故施治如斯?”

蒲松龄答道:“夫世间万物,有阴阳虚实之分,天地五行,有寒热表里之别。瘦人多火肥人多痰,此人之疾也。而诗赋文章大致其理。观乎是诗瘦瘠而欠腴,非喜之状。今补之外以壮其形体,内以丰其神韵也”。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面对杜牧那样的诗词巨人的作品,蒲松龄还是能快速地另辟蹊径。即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话,在他略微点拨之下,也是焕然一新。

我们常说要见微知著。蒲松龄的文学造诣,这个故事就已经完全可以佐证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