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级上册古诗词18首赏析
1.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18首望岳(东岳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西岳华山)西岳岭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望岳(南岳衡山)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星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满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使至寒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书后十首古诗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徒(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烈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鹏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说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跪求:八上语文十八首古诗我这个是北师大版的语文古诗
《小石潭记》柳宗元
《望庐山瀑布》李白
《站立起来的水》伊路
《游高粱桥记》袁宏道
《游高粱桥记》袁中道,跟上面的不一样
《白洋潮》张岱
《黄生借书说》袁枚
《敕勒歌》不知
《凉州词》王之涣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使至塞上》王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夜雨寄北》李商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如梦令》李清照
《声声慢》李清照
《浪淘沙北戴河》毛泽东
就这些了希望能帮到你
我其实就是一个7年纪升八年级的,我手里有书
3.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赏析《桃花源记》赏析【注评】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捕鱼为业:以打鱼为职业。
为:动词,作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顺着,沿着。
溪:(一条)小河。行:行进,这里指划船前进。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之:助词,的。
○交代桃花源发现起因。“忘路之远近”。
预示进入奇境,又为下文“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伏笔。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忽然,突然。逢:遇到,碰到。
夹岸溪的两岸。数百步:这里指在几百步远近的范围之内。
落英:落下的花瓣。一说指初开的花。
缤纷:叠韵联绵字,用来比喻多,纷繁杂乱的样子,这里是纷纷扬扬的样子。○写境界之异。
“忽逢”表明无意中发现。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甚异之:对这种景象感到很惊异。
甚:副词,很。异: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之:代词,指以上所叙景象。复:副词,又,再。
前行:向前走。欲:想,要,想要。
穷:动词,彻底弄清。其林:那桃林。
其:代词,指桃花林。○渔人因惊异而寻根问底,引出下文更异之境。
写武陵人无意中进入通往桃花源的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林尽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得:获得,得到,见到,这里可译为“发现”。
一山:一座山。仿佛:双声联绵字,似乎。
若:副词,常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前,表示所叙事实大体如此。可译为“好像…一(似的)”。
○穷林而得山,山又有口,步步引人入胜。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6)然开朗。
便:副词,就。舍:旗弃,扔下。
初:副词,表示时间,开始时。才通人:仅容一个人通过。
才:副词,刚刚(能够)。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跨入一个新的天地。土地平旷(kuàng),屋舍(sh色)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6)交通,鸡犬相闻。平旷:平坦宽阔。
旷:空阔,宽广。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连通。鸡犬相闻:(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写桃花源里田园风貌,一派富足宁静景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xī)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0),并怡(yí)然自乐。
其中:那里面的人。往来;来来往往。
种作:耕种劳作。衣着:指身上的穿戴。
悉:副词,完全,尽。如外人:和外面的人一样。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黄发:指老人,旧说老人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以指代老人。
垂髫:小孩垂下的头发,用以指代小孩。并副词表示不同对象都发出同一动作,可译为“都”、“全都”。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写桃花源中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气氛。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一片充满安宁和乐的生活环境。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与现实社会的黑暗形成强烈对比。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乃:副词,就所从来:从何而来,从何处来到这里。名词性结构。
具答之(渔人)全都回答了他们。主语渔人承前省。
之:代词,指桃花源中人。便要(ya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邀”的同音假借,邀请。作食:做饭。
○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相见。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闻:听说。此人:指武陵人。
成:都。问讯: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shuài)妻子邑(yi)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i)与夕人间隔。自:自己,桃花源中人。
云:说。先世:前代祖先。
避秦时乱:意思是在秦代时候为躲避战乱。率:带领。
妻子:老婆孩子。妻:妻子。
子:孩子。邑人:同村的人,乡亲。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不再离开这里。
复副词再。焉:代词,这里。
遂:副词,便,就,于是。间隔:间离,隔绝,不通消息。
○桃花源中人自述入山原委“避秦时乱”影射现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中人)问渔人现在外界是什么韩代。今:现在。
何世:什么朝代。世:朝代。
乃:副词,竟有“意外”的意思。不知有汉:不知道有过汉朝。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魏晋:魏朝和晋朝。
○五百年朝代更替全然不知,真是目空今古。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此人:指渔人。为:介词,向。
具言所闻:把所知道的全都讲出来。皆:都。
叹惋:叹惜。○叹惋外界屡遭世乱。
衬托世外天地的安乐。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馀人:村里其他的人。复;又。
延:邀请,引导。皆出酒食:都摆出酒肉饭菜招待。
○桃花源中人,家家都很好客。停数日辞去,停数日:停留了几天。
辞去:(渔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辞离别。句中主语承前省。
此中人语(yǜ)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人:指桃花源中人。
语:动词,告诉。云:动词,说。
不足:不值得,不必。为:介词,跟,向。
外人:外面的人。○叮咛不要向外界传扬,为下文重寻不见、与世永隔伏笔。
通过问讯、款待和嘱告,写出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和真挚,并借其“避秦时乱”的来历,影射当时晋宋易代之乱。既出。
4.八年级上语文诗四首之赏析没明白你的“赏析”是什么意思,是译文?归园田居·其三我在南山下种豆,杂草茂盛豆苗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使至塞上》译文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居延。
像飘飞的蓬草飘出汉塞,像回家的飞雁飞入胡天。大沙漠里飞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都护正在燕然前线。渡荆门送别【译诗】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漫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更加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登岳阳楼(其一)【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5.人教版八上语文课后古诗赏析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
3、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
4、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
5、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不废江河万古流。
7、_______________,青春做伴好还乡。
8、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9、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10、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
11、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
12、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
13、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
14、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
15、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除却巫山不是云。
17、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
18、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19、_______________,又岂在朝朝暮暮。
20、_______________,占尽风情向小园。
21、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
22、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_______。
23、壮志饥餐胡虏肉,_______________。
24、小楼一夜听春雨,_______________。
25、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
26、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
27、___________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
28、金玉其外,_________。
29、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_______。
30、__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
31、莫道桑榆晚,_______________。
32、_______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______。
33、他山之石,_______。
34、_________,行万里路。
35、业精于勤,_________;________,毁于随。
36、非淡薄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
37、_________,俭以养廉。
38、_________,行者常至。
39、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
40、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________。
41、_________,勿施于人。
42、_________,其怪自败。
43、_____招损,____受益。
44、__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
45、_______有所短,_______有所长。
46、城门失火,________。
47、________,不如归而结网。
48、人无远虑,________。
49、____________,必先利其器。
50、_________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
51、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___。
52、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53、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
54、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
55、_______________,绝知此事要躬行。
56、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_。
57、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58、_________从鱼跃,________任鸟飞。
59、_________,则不如无书。
60、前事不忘,___________。
6.八年级上册的十首课外古诗词背诵的赏析和思想感情《长歌行》今译: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野望》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赏析:《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但是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熟读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
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
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早寒江上有怀》[译文]: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想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一叶孤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题解]:本诗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吴越留滞江上而作的思乡诗,诗真切描写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描写诗人船上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态,表现了诗人怀乡思归的无限怅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闷。这是一首抒情诗。
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
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
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但是生。“襄水”,亦即“襄河”。
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
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
7.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约10550个字。
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赏析
江苏省如东县孙窑初级中学(226402)宋彬斌
《春望》赏析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但是生,萧条悲凉。正如吴见思《杜诗论文》中写道:“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触异常。花鸟平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泊秦淮》赏析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写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近酒家”开启下文,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可见这七个字承上起下,结构全篇。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