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年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年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发表时间:2024-07-07 05:13:43 来源:网友投稿

1.属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属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年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1、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

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冠盖相属。--《史记·魏公子列传》

2、缀辑;撰写

屈平属草稿未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3、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齐师将兴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左传》

4、通“嘱”。托付;委托

属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巡盐御史。--《明史》

5、叮嘱;告诫。后作“嘱”

属儿善藏之勿遣俗子见。--陆游《北窗试笔》

6、推托;借口

[房法乘]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

7、通“瞩”。关注

师属之目。--《左传·定公十四年》

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国语·晋语五》

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汉书·盖宽饶传》

8、佩带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9、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10、通“注”(zhù)倾注。

酌玄酒三属于尊。--《仪礼·士昏礼》

水属不理孙。--《周礼·考工记·匠人》。郑玄注:“属,读为注。”

2.是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是

shì

〔代〕

(1)此,这[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

(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shì

〔动〕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订正[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遵从,以为法则[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

(8)又如:他不是学生

(9)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表示存在[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表示让步[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

(13)又如:这料子是块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表示适合[be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尝试。用同“试”[try]。如:是猜(试猜)

(16)像;似[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shì

〔名〕

(1)商业、职业或***的事务、业务或国务[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姓

shì

〔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3.在文言文中上是什么意思详细字义解释如下:-----------------------------------------------------------------上,高也。

指事。时掌切。

◎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声,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

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后仿此。

-----------------------------------◎上shǎng——指上声,“上2”(shàng)的又音常用词组--------------------------------------------------------------◎上声shǎngshēng[oneofthefourtonesinChinesepronunciation]四声之一,上声(shàngshēng)的又音上声高呼猛烈强。——真空《玉钥匙歌诀》基本词义---------------------------------------------------------------◎上shàng〈名〉(1)(指事。

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

本义:高处;上面)(2)同本义[high]上,高也。——《说文》宛丘之上兮。

——《诗·陈风·宛丘》施于松上。——《诗·小雅·颉弁》冬时有嗽上气疾。

——《周礼·疾医》云上于天干。——《易·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张溥《五人墓碑记》(3)又如:上荣(飞檐。

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4)上天;天帝[sky]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5)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6)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superiors;higher-ups;higherauthority]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明·高启《书博鸡者事》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苏轼《教战守》(7)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8)君主;皇帝[emperor]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9)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10)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musicalnotedo](11)时间,时候[time]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12)方位词,边,畔[side]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鄘风·桑中》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

——《明史·海瑞传》词性变化---------------------------------------------------------------◎上shàng〈形〉(1)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first-class;first-rate;superior]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谋攻》(2)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阶)(3)时间或次序在前[previous]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乐府诗《陌上桑》(4)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5)远;久远[faraway;distant]上称帝喾,下道齐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7)犹正,主要意义[main]。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8)广大[vast;broad]是以能上之。

——《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10)丰足[rich]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

注:“犹丰杀也。”与年之上下。

——《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上shàng〈动〉(1)登;上升;向上[goup;mount]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从流石蛇行而上。

——明·徐宏祖《游黄山记》(2)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

4.“过”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1、过,度也。——《说文》如: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2、超出,胜过——如: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3、过去(过后)——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4、去世——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5、给予;递给——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6、渡过——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苏轼《荆州》

7、来访;前往拜访;探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8、交往,相处——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9、交谈如:过谈(往访交谈)

10、错,犯错误——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11、怪罪,责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12、继入、赘入或嫁人——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关汉卿《窦娥冤》

5.〞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你好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动】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名】

姓。及姓。[1]

6.是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1.正确。与“非”相对。

偃之言是也。——《论语•阳货》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2.以为正确,认为正确。

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墨子•尚同上》

3.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韩愈《马说》

4.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是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5.代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唯才是举。——陈寿《三国志·魏书·魏武帝纪》

6.是,表判断(同现代汉语)

此必是豫让也。——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7.凡是

是药皆谙性。——贾岛《送孙逸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