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庄子曰:“能有所艺者,技也。”剥开或华丽的技术性的“外衣”,我们将见到它们的神一——数学概念的理解。加权平均数算法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模仿程序即可,难在为什么要这样算,这样算有什么价值。可以这么说所有参赛教师都是基于这两点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有异,思路统一。通常情况下如果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达不到一定深度,很可能课堂变成学生的变式训练,与数学精神的传承背道而驰。
《中庸》有云:“致广大而尽精微”。数学理解还应表现在对数学知识的宏观建构,微观探赜。一当注意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使知识有活气;二当注意于知识的分类、组织、结构,使知识有条理;三当注意于知识的横、纵联系,使知识有联络;四当注意于知识的“生活背景”与生活中的“数学化”,使书本知识有应用③。
2、教育观念。借用菲利克斯·克莱因的观点:只有观点高了,事物才能显得明了而简单。菲利克斯·克莱因还明确说过“一个数学教师的职责是:应使学生了解数学并不是孤立的各门学问,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中,“要注重数学的不同分支和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要注重分析一单元、一学段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网状结构图,如能建构“金字塔式”结构图,层次更高;要从“高观点下”看教学内容,“一个称职的教师应当掌握或了解数学的各种概念、方法及其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以及数学教育演化的经过”;要整体构思设计一单元、甚至一学段的教学思路。如单元起始课和复习课,应设计一个类似“绪言”或“概述”的环节,让学生对一章知识结构、学习内容、研究方法有一个整体认识,既能激发学习热情,又能提高学习效率。但是本次观摩,虽也是起始课,但未见端倪,引以为憾。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对数学认知历史过程相应的。当然绝不是说,学生的认知要重复历史上人类的认知。而是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包括年龄及成熟程度进行教学,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不逾越,不陵节;不扞格,不杂施。通俗一句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3、人文精神。《古今数学思想》作者莫里斯·克莱因教授认为“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个时代的数学活动密切相关。”数学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其实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从古至今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主要的文化力量,一部数学史也就是一部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