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谈人教版教材,他对现在的插画问题有何评价
某些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成为中小学推荐读物,书单很长,每年要求孩子必须读其中数本。别的版本不行,必须得某社的官方版本。借高年级的也不行,很长的书单,每个年级选不一样的书,大概10本,常常换。
每学期每个小孩花200到300元不等。学校并不强迫,但是有读书活动,要求每个人都得在同一天带到学校去,一起看同一本书。
还有测试曾经统一做了一套没头脑不高兴相关的题,如果分数不好老师脸色不好看,怪你家书的版本没买对。
曾经提过能不能一个班集体买10套,这就差不多100本,在班上流通的话,每个孩子手里基本上可以保持有两本。既督促孩子及时读书,又可以节约环保,家里书柜还可以减负(毕竟这书也没什么收藏价值)。
提了以后某老师就对孩子冷暴力上了,在这里还是要问一句。有些故事真的适合推荐给小孩看么?有些东西,私货挺多,给孩子看了真的好么?
我听一个小女孩妈妈说,孩子看了x南x事,x花,天天情绪低落得不得了。
这种书真的适合给孩子看么?
进一步的大概是为了推书的关系,我们的阅读理解题目,开始追求一种莫须有的文学性,一种无病呻吟形而上学的文学性。就是鱼眼睛闪光你得解读,窗帘是蓝色你也得解读。我就不明白了,能让孩子多看懂一些更快乐,更有逻辑,更具有实用性的东西么?
我不否认文学还挺喜欢文学,但是这种把文学作为生意,让孩子们整齐划一地陷入cao某的“淡淡的忧伤”的窠臼,千篇一律变成无病呻吟的文艺青年,按同样的思维路径找到唯一的答案。让人文学却不给人文学的自由,只有看了某些人的书学了某些人的文字才能答对题目,这样的文学,真的没问题么?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