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孩子们是怎样读经的
古代孩童读经读的是什么书?有《四书》《五经》,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孝经》等启蒙读物,还有如唐诗宋词、《左传》《史记》等。
为什么倡导孩童读经呢?因为二三岁至十四五岁的孩童,物欲未染,耳濡目染,先入为主,潜移默化,陶冶心性,开启智慧,蒙以养生。十四五岁以前的孩童,对知识的吸附力犹如海绵吸水一样,极为强大。
私塾是古代孩童读经的圣地。开学的那一天,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而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礼成要设宴款待老师。这以后每日清晨,当学生还睡眼蒙眬时就要到校,先得给孔子牌位行叩首礼,然后再回到各自课桌做功课。
私塾先生开讲,先前有的以《论语》开篇,有的以《诗经》开篇,后来以《三字经》开篇,然后再续讲其他内容。有的私塾先生只教字的读音,然后让学生念、写、背记。这类私塾先生认为学生不懂不要紧,只要读的是好书,尽管读,尽管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的增多,原来不懂的,会自但是然“悟”出其理,解出其义的。
私塾先生讲经时,先生念一句,学生跟着念一句;念完一段,再重新念一遍或几遍。先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学生们学着先生摇头晃脑地放声念。这边晃边读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有时也给孩子们带来乐趣。
每天上新课前,学生得背头一天教的东西。背诵还得纯熟,最好是滚瓜烂熟。背得不熟要挨批评;背不下来,要挨罚。轻者罚站;重者,学生要伸出小手来,挨竹板打手心;有时先生用藤条抽,学生苦不堪言。在先生的要求下,大多数学生都能背记不少经文,这些孩童背记的东西,使他们终生受益。
私塾还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做“对课”,就是教学生对“对子”。如,6岁的张恨水以“十个石榴”对了老师的上联“九根韭菜”,对得十分巧妙。每月逢五之日(即阴历的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学生必须交一篇作文。文不拘长短私塾先生亲自批改,有时还讲评一番。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私塾的读经有时也是很枯燥的,有时也会引来调皮的学生和私塾先生开玩笑,搞恶作剧。比如把上厕所当做对刻板学习的一种“解放”。学生在念书时借“上厕所”逃出教室,在厕所里休息,玩耍。于是学生们纷纷提出要上厕所,有的学生竟在一个上午“大小便”十二三次。后来先生发明抽签轮流上厕所,前一个不回来,后一个就不许去。于是学生之间展开了抽签大战,甚是热闹。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