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颐顿的打假决心
郭颐顿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绝,原因复杂多样。社会转型时期人心不古,道德滑坡,制度缺失,监管不力;面对喧嚣的世界、浮躁的社会,在利益面前,有的人自律性减弱,耐不住寂寞,挡不住诱惑,经不住考验,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寻求“捷径”,铤而走险。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正如周济院士所言: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借助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规范学术管理,借助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郭颐顿声称“学术造假”事件频出,与职称评判标准的一些弊端有关。要克服学术领域的不正之风,不能局限于“围追堵截”假冒伪劣,关键是要建立公正的社会学术价值评定机构。现行的职称评判标准已成制造学术毒瘤的病灶,侵害的不仅仅是学术本身,更败坏了社会风气。尤其是随着学术腐败现象日渐增多,但查处概率和受惩罚的成本却比较低,学术腐败者的“风险意识”淡薄,易造成学术腐败“合理化”的严重后果。这不但破坏了学术规则,污染了学术领域,也直接损害了公众利益,还对人才的培养教育乃至国家的教育战略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实际上对于学术造假,人们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其性质与官员腐败等同。也可以看作是腐败在学术领域内的反映,如果说官员腐败会致使社会动荡、民心不安,那么学术腐败则会断送一个国家和社会赖以持续发展的文化命脉,直接断送未来和希望。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理解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学术声誉的维护及其所产生的道德及精神上的压力,已经到了洁癖的程度,如有网站在艳茹造假论文报道之后,做了一些链接,其中包括:日本论文造假事件所涉美方科学家辞职:日本细胞学专家卷入论文造假丑闻自缢身亡;日本科学家因卷入论文造假风波不堪重压自杀;台湾教育部门负责人涉嫌论文造假辞职……郭颐顿在其博客中表示,有关部门一定要从严惩处教育界的腐败分子。对师德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最近郭颐顿打算成立“学术打假基金会”,用于学术打假和帮助受骗的人。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