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识如何积累
1.怎么样可以准确快速的积累文言文知识第一、喜爱文言,培养兴趣。
有些人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战国策,秦策三》)、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平易近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些脍炙人口、词简意达的成语皆来自文言文,更不必说“事后诸葛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典故了。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要头脑冷静,仔细分析;而《谏太宗十思疏》则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言文的益处远远不只这些,“学习的最好***,乃对所学材料的举,”,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才能学好它。
第二、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和断句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同时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另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
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第三、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在疏通文字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学生得首先积累一些文言字词。因为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非常重要。
2.【对文言文学习积累的方法,50字】一、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
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字把词”学“活”。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二、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诵读可分四步进行:1.借助注释,粗读课文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
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
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2.质疑、解难、细读课文通过课内细读,要能准确地正音、正形、断句,要解决粗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要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深入领会,精读课文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
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4.鉴赏评价,熟读课文这一步主要靠课后同学们主动进行。
要熟读成诵要强化文言字词的学习效果,深化对课文内容、结构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3.师说的文言知识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读:通“逗”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一词多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则耻师:v.动词拜师(之)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乎)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今:小学生的学校今之众人---众人---古:普通人今:表示大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今:道理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今:没有特殊句式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拘于时-被动,介词结构后置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其可怪也欤-判断句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则曰-省略句。
4.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要怎么积累文化常识对应的大方向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掌握。2017版新课标中也多次提及“传统文化”“文化常识”,要求“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对应在考试中,主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一道3分选择题。文化常识的记忆功夫应当在平时,不建议拿文化常识清单去背诵,当然这也是一种办法。个人在教学中提倡的是在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积累,每题4个,碰到即列入应当掌握的范围,同时每个文化常识都是可以辐射其他知识点的,这方面强烈推荐王力先生的一本书——《古代文化常识》,学习空余翻看,权威准确,内容涵盖广,可以积累很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来历本身也很有趣。
5.文言文怎么积累1、反复诵读。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2、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但是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3、语法归纳。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可画一简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这样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6.跪求中学文言文作为常识积累的文言文词语文言文大虾进【文言文常识类】:
山南水北谓之阳--“渭阳”指渭河的北岸;
伯仲叔季(表兄弟排行);
公侯伯子男(爵位的排序);
古代以右为尊;
阡陌: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黄泉:地下的泉水;
广袤:面积大,东西为广,南北为袤;
五侯九伯:泛指天下诸侯;
太牢:祭祀用的牛羊;
平旦:天亮;
战争性质:征、伐--正义之战;侵、袭---非正义之战;克--战争艰苦;
【单个字义】
间:隔些时候;《陈涉世家》
旬:十天为一旬;
购:悬赏征求;
毙:倒下去;死亡;
涉:淌水过河;
疾:憎恨;---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国。《左传.吕相绝秦》
贰:最早是“副”的意思--贰车九乘(指副车)《周礼.秋官.大行人》。后引申为“不专一、不一致”--法不贰后王(不一致)《荀子.王制》,又有“同时从属于两国”的意思--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于己:在从属于原来君主的同时又属于自己。)
羹:带汁的肉。不加调五味(五味:梅、盐-yan是盐、醯-xi就是醋、醢-hai是肉酱、菜)的叫大羹。上古祭祀时一般用“大羹”。
暂时这些。。。等会儿再来哈。。。
7.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文言知识的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需要牢固记忆,这是学生怕学文言文的关键所在。
我采取多种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如制作小卡片,让学生小组竞赛,抽签比谁记得好,组内监督记,课堂测试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课堂内容。
特别是在成语中寻找文言词的影子,既可牢记成语,也可巩固文言实词,如《口技》中,“不能名其一处也”中的“名”,是“说出”之意,而成语“莫名其妙”中的“名”也是同意。又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中的“喻”是“明白、了解”的意思,而成语“家喻户晓、不言而喻”中的“喻”也都是这个意思。
多种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增强了效果。既强化了知识的积累,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