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青少年为什么会有偷盗的行为

青少年为什么会有偷盗的行为

发表时间:2024-07-08 01:36:54 来源:网友投稿

  国内有研究表明,精神满足低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同时物质满足低导致学生的偷窃行为,其实,偷窃行为与心理满足有很大的相关性。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建立和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时期,但是自我意识的建立和同一性的建立是以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为前提条件的。这些需求在心理层面包括安全的需求、归属感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一个需求的都是在前一个需求满足的基础上增长的,并且同时得到强化。

青少年为什么会有偷盗的行为

  对安全的需求,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意味着有安全的生活环境,生活不受干扰,私有物品不被侵占等,一旦安全受到来自周围的挑衅,他们回失去心理的平衡。当青少年学生的财务在生活中遗失或被盗窃时,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财物安全受到威胁,他们会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挽救自己受到的财物损失,更重要的是挽回自己丢失的安全感。以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获取的安全感最终只会陷入恶性循环。例如有的父母过于严苛,过度管制零用钱,使子女无法满足物质欲望而起盗心,或者子女遗失财物时,为了免受责罚,为了减轻来自责罚的痛苦感而去偷窃他人财物顶替。

  对归属感的需求,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是青少年希望得到组织或者同辈群体的承认,如果得到正确的回应,就会增强归属感,反之,就得不到归属感。当青少年不能拥有同辈或其它人所拥有的东西并为此深深受到困扰,认为阻碍他们加入其中的障碍物就是这样东西,他们会就会使用偷窃的方式,设法取得他想拥有的东西。

  对爱的需求,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意味着他们寻求来自父母、亲人、师长或异性的关注与关心,避免孤独的负性情感体验。当青少年得不到父母的爱,经常被忽视,生活上得不到关心,特别是在必要的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物质的需要的满足,精神上的关注与关心非常的匮乏,例如父母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子女,促使子女向同侪负向次文化认同,形成反社会行为,或者,父母过于放任,对子女偷窃行为纵容,使子女逐渐养成从事偏差行为而觉得无所谓的态度;当青少年在学校甚至经常遭到师长或同学的负性评价或冷漠的待遇时,这个时候,危险就来了,他们会以各种方式试图挽回自己作为一个人理应受到的“待遇”,而偷窃就是其中的一种。他们企图通过偷窃行为补偿因得不到爱而受到的伤害。

  对尊重的需求意味着他们的人格收到尊重,能力不被贬低,自主发展不收到阻碍;对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如果解决得好,青年的精神境界将会符合社会发展的规范前行,如果得不到满足,对于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而言,行为容易逆社会规范而动。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