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写怎用文言文
1.文言文预习抄写提高学生文言文预习能力的方法
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来说讲述的内容离学生生活的现实较遥远,学生不容易理解,且文言文中的一些文言词的用法和句式学生也很难掌握,文言文的学习对初入中学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课前的有效预习对上好课至关重要。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让学生有效预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的背景。拿到一篇文章,首先了解作者的情况,可以根据手头的参考书或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活的朝代,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作者的文风,及写此文的背景,这些看似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却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学习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他在被贬之后,为了摆脱内心的凄苦和抑郁而寄情山水,文中写听泉之乐,写游鱼之乐,是极力想乐起来,可是幽静深邃的小石潭的环境又触发了他悲凉的内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所以文章表达的还是作者凄苦悲凉的思想感情。试想如果学生不了解背景,能做出准确的把握吗?有人可能会说课堂上老师会讲背景,那么是被动听取知识还是主动获取知识效果好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新课标要求学生要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的本领,而不是死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文章大意。文言文中好多生字课下注释都已标出,个别不会的,学生可以查字典自行解决。
三、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尤其需要反复诵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体会文言句式的表达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四、结合参考书和课下注释疏通课文在疏通课文的过程中,不会的词或句要做好标记,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重点掌握。
五、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比如: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每一段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作摘抄。
六、.深入领会,精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大致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精读时要力求读出语气、语调和节奏。通过精读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
通过文言文六步预习法,我相信会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会为课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求几篇文言文的美文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寒花葬志(明)归有光婢,魏孺人媵也。
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艹热〕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震川文集》)译文寒花是我妻子魏孺人的陪嫁丫鬟,死于1537年五月,埋葬在荒山上。
她服侍我而不能到老,是我们没了缘分(命不好)么?当初,寒花刚陪嫁过来时才十岁,梳着两个环形发髻,拖着深绿色的长裙子。一天天很冷,她点火煮熟了荸荠,削了满满一瓦盆。
我从外面回来,要取荸荠来吃,她端着荸荠,转过身去,不给我吃。妻子魏孺人见了便取笑我们。
妻子常常让她靠在小桌子旁边吃饭,她吃饭时,眼眶慢慢地翻动。妻子又指着她那样子对着我笑。
回想当时的情景,转眼又是十年了。唉,真可悲呀!再游乌龙潭记柳宗元潭宜澄,林映潭者宜静,筏宜稳,亭阁宜朗,七夕宜星河,七夕之夜宾客宜幽适无累。
然造物者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茅子越中人,家童善篙楫。至中流风妒之,不得至荷荡,旋近钓矶系筏。
垂垂下雨霏霏湿幔,犹无上岸意。已而雨注下客七人,姬六人,各持盖立幔中,湿透衣表。
风雨一时至潭不能主。姬惶恐求上罗袜无所惜。
客乃移席新轩,坐未定,雨飞自林端,盘旋不去,声落水上,不尽落潭,而如与潭击。雷忽震姬人皆掩耳欲匿至深处。
电与雷相后先,电尤奇幻,光煜煜入水中,深入丈尺。而吸其波光以上于雨,作金银珠贝影,良久乃已,潭龙窟宅之内,危疑未释。
是时风物倏忽,耳不及于谈笑,视不及于阴森,咫尺相乱;而客之有致者反以为极畅,乃张灯行酒,稍敌风雨雷电之气,忽一姬昏黑来赴,始知苍茫历乱。已尽为潭所有,亦或即为潭所生;而问之女郎来路,曰不尽然,不亦异乎?招客者为洞庭吴子凝甫,而冒子伯麟、许子无念、宋子献孺、洪子仲伟,及予与止生为六客,合凝甫而七。
译文:潭水应当清澈见底,倒影在潭中的树木应当幽静,在潭里划行的竹筏应当稳当,潭边的亭台楼阁应当明朗舒爽,七月七日这天应当星河灿烂,七夕之夜宾客应当恬静无所牵累。但是造物者又岂会以此美景赐予我这个执着于红尘俗世的人!茅生,是越中人氏,他家的书童善于划船。
我们划到了潭的中心,也许是风在妒忌我们的闲情雅兴吧,吹得我们到不了河荡,不久靠近钓鱼台了,将竹筏系在垂杨下面,细雨迷离沾湿了帷幔,我们还没有上岸的意思。不一会大雨如注,七个男士,六位女士,各个拿着雨伞站在帷幔里,衣服被雨打湿了。
忽然风雨交加,竹筏在潭中摇摇欲坠了,那些女士惊恐万分想赶快上岸,也顾不上他们精致的鞋袜了。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