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价模式有哪些
1、目标评价模式
目标(objective)评价模式,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在他看来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预期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或称为“副效应”、“第二效应”)。
3、CIPP评价模式
CIPP是由背景评估(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这四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略缩词。
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上,而应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因而他强调,重要的是为课程决策提供评价材料。
4、外观评价模式
外观(countenance)评价模式是由斯塔克提出的。他认为评价应该从三方面收集有关课程的材料: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前提条件是指教学之前已存在的、可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的各种条件;相互作用是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结果是指实施课程计划的效果。对于这三个方面的材料都需要从两个维度——描述与批判——作出评价。描述包括课程计划打算实现的内容和实际观察到的情况这两方面的材料;评判也包括根据既定标准的评判和根据实际情况的评判两种。
5、差距评价模式
差距(discrepancy)评价模式是由普罗佛斯提出的。他指出一些评价模式只重视几种课程计划之间的比较,没有注意该计划本身所包含的成分。而事实上一些自称在实施某种课程计划的学校,并没有按照该课程计划来运作,所以这类计划之间的比较并没有什么意义。
差距模式旨在揭示计划的标准与实际的表现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改进课程计划的依据。差距评价模式包括五个阶段。设计阶段;装置阶段;过程阶段,或称过程评价;产出阶段,或称结果评价;成本效益分析阶段,或称为计划比较阶段。
课程评价价值取向
1、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泰勒及其学生布卢姆等人,他们认为课程评价是将课程计划和预定课程目标相对照的过程。
在这里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它追求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因而,这种取向的评价的基本方法论就是量化研究方法,并常常将预定目标以行为目标的方式来陈述。
2、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这种评价试图将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到评价的范围之内,强调评价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主张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与教育价值相关的结果,都应当受到评价。
3、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这种观点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
新励学网教育平台
海量全面 · 详细解读 · 快捷可靠
累积科普文章数:18,862,12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