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如何进行课例分析

如何进行课例分析

发表时间:2024-07-08 17:15:50 来源:网友投稿

  1、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式

  基本操作模式: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

  问题。课例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指导与点评等等产生的困惑与疑问。问题通常就是进行课例研究的主题。

  课例必须把问题作为深入思考的对象,重点关注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

  学生在学习什么;

  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学生学得怎么样;

  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

  “课”怎样教才能更好地适合学生的需要,等等。

  设计。简单而言就是备课、写教案,即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掌握的新教学理念,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出具体详细的上课教学方案。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首先由一位教师进行设计,然后在小组会上介绍教学设想与意图,大家讨论研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教学设计;二是先进行小组集体讨论(集体备课),确定教学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处理细节,然后由上课教师写出教学实施方案。

  实践。上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其它教师听课、观察、记录。

  反思。召开反馈会议,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设计方案与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差距,提出修改的方案和细节,形成第二次上课的教案。

  对一个问题的研究、解决通常需要多次“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往复。

  总结。对研究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其过程进行全面反思,并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2、常用操作模式

  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

  第一种,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小学英语、社会、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

  第二种,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

  第三种,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小学教学点,辅助线作法、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基本概念的复习教学等等。

  第四种,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