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励学网 > 秒知问答 > 什么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什么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发表时间:2024-07-08 21:46:56 来源:网友投稿

1.隐性教育的内涵

  我国古人很早就重视“潜移默化”式的教育,即隐性教育。如战国时期“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就是从环境熏陶的角度肯定了隐性教育的合理价值。作为一个专门术语,“隐性教育”这个概念发端于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P·W

Jackson)在其专著《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s)一书中关于学校“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以及1970年美国学者N·V奥渥勒提出的“隐蔽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的研究。之后又出现了“隐性德育”的概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了对隐性教育的探讨和研究。

  所谓隐性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一种无意识教育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教育者为了改变当前受教育者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况,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隐藏教育主题和教育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教育对象所处的环境、文化、娱乐、舆论、服务、制度、管理等日常生活氛围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潜移默化地接受预先所设定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方式。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通常以课堂为主要依托,以专题教育、主题讨论、学习整改、文件报告等为主要形式,具有集中组织、目的明确、有一定强制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的一种教育形式。新的历史时期,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且最有效的教育形式。

  2.隐性教育的特点

  由于隐性教育突出强调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信息。因此它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接受的自主性等特点。

  (1)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 隐性教育通常把教育目的和教育信息隐藏在受教育者的社会活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受教育者兴趣的激发,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目的。

  (2)教育过程的愉悦性 教育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自然、和谐和愉悦的氛围中通过直观思维、兴趣爱好和情感体验等毫无强制性地接受教育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行为,以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3)教育途径的开放性 即受教育者在不受任何教育因素的控制或制约下,以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种因素作为学习内容,有意或无意地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是一种非封闭式的,无课堂、跨时空的自我学习过程。

  (4)教育主体的自主性 由于隐性教育的目的和内容隐藏于各种活动中,教育者没有给受教育者以任何明确的、直接的外部强加意图,使受教育者完全处于一种自愿、自主地选择和参与教育活动的自发状态。

  (5)教育方式的间接性 即教育者不是通过“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直述道理,而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借助于一定的教育载体间接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渗透”,使受教育者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进入教育者所创设的教育环境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教育资讯(图片、视频和文字)以本站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底部站长邮箱进行举报反馈,一经查实,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对本站的关注!